古鎮以其獨特的自然底蘊、文化魅力、歷史氣息以及迄今為止保留著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亦或原住民,吸引著中外游客、令其為之趨之若鶩。目前,中國的古鎮開發已出現定位類似、景點雷同的跡象,各鎮之間已存在比較激烈的競爭,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古鎮開發,今后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如何另辟蹊徑,避免和其他古鎮惡性競爭,尋找新的熱點,開發新的模式,成為眼下中國古鎮開發的當務之急。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外著名古鎮開發的主題思想,以拓寬眼界。
班夫鎮坐落在班夫國家公園中心,是加拿大落基山脈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 被譽為“落基山脈的靈魂”。班夫小鎮只有不足9000常住人口,而每年能夠吸引約350萬名游客。班芙大道兩側仍保留著十九世紀的建筑特色,街道上商店林立,有各式的紀念品出售,并有快餐店和各式風味的餐館。為了保持生態平衡,這里的居民數量受到嚴格的控制,根據公園發展規劃規定,在2030年之前小鎮居民數量不得突破10000萬人。
運營:小鎮通過19世紀的建筑與現代商業相結合,發展旅游產業。為了小鎮可持續的發展,同樣采取旅游管制策略,限制人口數量,同時借著天然的山區優勢打造滑雪場,促進旅游業多元化發展。
貝弗龍是一個坐落在法國北部下諾曼底地區的古鎮。1972年,鎮政府啟動了拯救和修復古鎮計劃,在完整地保存村落原貌和鮮活、淳樸的原生態鄉村生活特征的基礎上,營造出了符合休閑和生態要求的旅游環境。小鎮位于法國著名的蘋果產地卡爾瓦多斯,其與鄰近的村鎮聯手,共同打造出名為“蘋果酒之路”的產業鏈和蘋果主題旅游策劃線路。在農莊里,游客可以了解有關蘋果和蘋果酒的各種知識與民俗,也可當場品嘗蘋果威士忌、蘋果甜酒、新榨的蘋果汁和純正的蘋果醬。同時還有蘋果制成的甜點和蘋果酒節,吸引八方來客。
運營:貝弗龍以蘋果為主題,打造旅游小鎮。為保證小鎮原生態,可持續發展,其對商業用房的開發進行嚴格控制。鎮上只有一家面包店、一家小超市和為數不多的幾家咖啡館與餐館,配置幾家銷售特色產品的小店。
早在1137年,楓丹白露就建有城堡。12世紀初,法王大路易六世最初在林中建造了行宮,后經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十五和十六的改建、續建和調整,原行宮成為壯觀的城堡式的楓丹白露宮,被稱為“世紀之宮”。有2.5萬公頃的楓丹白露森林和冰川時代遺留下來的巨石陣。曾出過柯羅、羅梭和米勒等著名畫家大師的畫家村。在1835年至19世紀末,多位畫家到此定居寫生,成為“巴比松畫派”起源地。
運營:運用楓丹白露宮建筑群、法國文藝復興藝術典范的藝術畫廊、楓丹白露森林,融合歷史、文化、自然三打元素打造藝術旅游小鎮。
廷巴克圖古城位于西非北部的內陸國家馬里,建筑均以泥土造就,保留古城原貌。廷巴克圖歷史上是貿易和文化中心,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駱駝商隊的必經之地,也是伊斯蘭文化向非洲傳播的中心。小鎮以泥土建筑和具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寺而聞名于世。有“神秘清真寺”之稱的津加里貝爾清真寺從誕生至今一直在使用,沒有一天“歇業”;而擁有學生宿舍幾百間、當年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桑科爾清真寺大學,現在還繼續開門辦學,同時對所有游客敞開大門。
運營:對于小鎮上諸多標志性建筑,當地以人文風情為核心點,同時為了更好的發展,當地文管部門采取“順勢而為”的方法:津加里貝爾清真寺游客只能在外墻留影;桑科爾既是清真寺,也是著名的古代高等學府,向來有開門辦學、男女不忌的傳統,因此對所有游客敞開大門。
意大利古城維羅納坐落于阿爾卑斯山南麓,被阿迪杰河所環抱。因氣候宜人且風景秀麗,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成為度假勝地,凱撒、但丁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自己的足跡。每年接待來自全球的300多萬游客。維羅納城中古跡涵蓋了從古羅馬至哈布斯堡王朝的各個歷史時期,老城區內也保存完整的中世紀風貌,本就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而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故事更為其平添了浪漫色彩。維羅納對古羅馬圓形競技場的利用極具創造性,與其他城市僅將其作為古跡加以保護不同,維羅納將其用于歌劇表演已有很長一段歷史。市政府通過定期舉辦歌劇節等形式,對露天歌劇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加以推廣,每年都有超過50萬人到此欣賞歌劇,使這座外表破落的古老建筑再次煥發生機。
運營:維羅納通過定期舉辦歌劇節及采用交通限行的方法,將市中心古城區設置為交通限行區,私人車輛未經允許擅自駛入,將面臨高額罰款,為古城的文化旅游創造了最佳的游覽體驗。
昆卡城位于卡斯蒂拉拉努爾瓦,馬德里西南部,在喬卡和胡卡河交匯處的海拔1000米的白堊山脊上。上下昆卡城都建在具有天然防御功能的陡峭的斜坡上。數座橋梁將該城與外界相連,歷史上是軍事、農業、制造業和宗教中心。昆卡建筑采用哥特式風格,建于12世紀和14世紀的大教堂和懸屋是其標志性建筑。昆卡最初的核心是位于城市最高部分的原始城堡,然后從那里開始不斷向下擴展,逐漸形成一個有著驚險布局結構的城市,并將昆卡分為上城和下城。
運營:昆卡以懸空的建筑和博物館聞名,為了實現持續發展,昆卡大力發展工藝品和舉辦各類活動,吸引游客;為了對古城進行有效的保護和推廣,專門成立了皇家昆卡財團,一是古城的維護修繕,二是促進旅游和開展文化活動。
1980年,黑金城因完好地保存了古城原貌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小鎮整體以巴洛克風格為主題,擁有古色古香的城貌,驢車、馬車和牛車為代步工具;殖民時代建筑、蒂特斯廣場及深入地下2000多米的金礦井等,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黑金城小鎮旅游業創造的收入占城市財政收入占比僅為7%。大部分當地居民從事旅游業以外的工作。為了防止過度商業化,市政府對家庭旅館的發展給予有力監管,改變建筑內墻顏色或改造門窗,都必須申請授權才可。為了黑金城持續發展,政府及國家文物保護機構提供專項資金進行鑒定和修繕;除了當地礦產業、工業的發展外,黑金城還興辦大學獲取旅游外的收益。
運營:在旅游行業過度商業化的今天,黑金城依然能保持完好,其通過文物保護+興辦大學增加收益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加大力度支持與監督、當地居民自覺保護;另一方面開發其他產業,利用工業和開辦學校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