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清
摘要:文中通過對盤龍城自身特點的探究和與其他城址的比較,認為商代盤龍城的城市性質不僅是商王朝的軍事據點和掠奪南方礦產資源的中心,還是一個商王朝的封國。盤龍城在政治上維護這一地區的政治秩序,傳布商土的號令;軍事上威懾當地土著各族,維護地區的穩定;文化上既是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也是中原與南方文化之間交流的橋梁;經濟上為商王室在南方收取貢賦及各類物資,重點開采、收集南方的銅礦資源并由此轉運北上。
關鍵詞:商代;盤龍城;軍事據點;方國;封國
一、前言
關于商代盤龍城的性質,不少學者發表過有益的見解,或曰商王室分封的直系方國,或曰商王室統治南方的軍事據點,或言與商王室關系較密切的土著方國,看法頗不一致。但是,盤龍城的幾個顯著特征卻是客觀存在的。筆者認為,不論是否認為盤龍城是方國或封國,盤龍城軍事據點和掠奪銅礦資源中心的性質是毋庸置疑的。學界爭議的關鍵在于兩個問題,一是,盤龍城除去以上兩點性質外,是否具備國家的要素。二是,若盤龍城是國家,它究竟是方國還是封國。對于這兩個問題,筆者認為盤龍城具備國家的性質,且是一個封國。
二、盤龍城是商王朝的軍事據點和掠奪南方礦產資源的中心
(一)商王朝南征的軍事據點
考古發現證明,早在二里頭時期,夏文化已控制了盤龍城地區,這里已成為一個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青銅鑄造中心。在盤龍城附近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現已發現十多個二里頭時期的文化遺址。這些二里頭遺址的出現,反映了夏王朝對長江流域青銅資源實施控制的最初沖動。某些二里頭文化遺址確實發現在銅礦附近,為這一推論提供了佐證。但到目前為止,盤龍城地區還沒有發現過夏代的青銅器。從二里頭到二里崗下層時期,盤龍城的聚落形態幾乎沒有發生質的變化,這說明當時與青銅鑄造有關的活動進展緩慢。另外,灰坑中的亂葬人骨及墓葬中大量的戈、鏃等武器的發現,可以說明盤龍城地區夏商嬗遞的過程可能是充滿暴力的。
(二)盤龍城是商王朝掠奪南方礦產資源的中心
盤龍城商城的興建,與商王朝掠奪南方礦產資源緊密相關,是商王朝掠奪南方礦產資源的中心。隨著商王朝統治勢力的強盛及勢力范圍的擴大,商王朝尤其是都城需要大量的青銅資源,而盤龍城周圍不僅富有銅礦,其本身又處于通向周圍及商王朝都城的陸路和水路交通的中心位置。從這里可以連結商王朝與富有銅礦的地區,所以其設立目的顯然是為了保證這些資源的開發和運輸。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盤龍城是向商王都轉輸南方物資的重要起點。從盤龍城向商王朝運輸物資的道路有兩條:其一是由盤龍城經繁湯(今河南新蔡的繁陽),可以北連淮河,可直達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是連接南北的主要通道。其二,由盤龍城出發至荊州,再經長江、漢江、丹江、洛河和黃河,可到達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
三、盤龍城是商王朝的封國
盤龍城高聳的城垣、深陷的壕溝表現了濃厚的軍事色彩,宏闊的大型宮殿基址是政權的標志,宗廟、陵寢、人殉墓及復雜的宗教禮儀活動是維持政權宗法制度,發達的青銅冶鑄術及顯著的社會分層,表明它已經進入一定發展階段的國家性質。盤龍城的出現是政治行為的產物,不是聚落自然發展的結果。
長江中游的商代遺址除江西吳城、新干等地發現有較大型的商墓等文化遺跡外,基本上都是一般的商代聚落遺址,不具備地區中心的文化內涵和規格。惟有盤龍城是南方目前惟一可以確定為有重要政治、經濟、軍事意義的地區中心聚落。因此,商前期,盤龍城這座具有商文化特征、扼居我國南北交通要道的商代城市,應是商王朝統治南方的一個重要政治中心。某些鑄有商王名字的晚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曾經在長江中游的銅礦區被發現,說明商的王室成員當時確實被派往長江流域,即冊封為侯,建立封國或方國以控制那里豐富的銅礦資源。盤龍城四期及其以后的文化因素與中原商文化的一致性及其文化發展的強勁勢頭,說明當時還存在一個包括王室成員在內的人口再分配的過程。商人的大量涌入勢必造成商文化的強烈滲透,從而徹底取代當地二里頭文化的分布,這從另一方面說明盤龍城是商王朝在南方建立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統治中心。
李學勤先生認為,盤龍城遠離王都,僅僅是一個軍事據點就不能長久。它的存在必須依賴有效的、而且相當廣泛的當地基礎。如果是一個孤懸境外的軍事重鎮,很快就會被消滅。因此它必須建立對當地人們的統治。所以它既是一個軍事重鎮,也是一個諸侯封國,一定有一個行政機構,否則就存在不了。對于盤龍城是方國還是封國的問題,高大倫先生認為,方國應是指商統治區域外的一些比較落后的國家或部落,就其文化而言,任何一個方國都不會比商更發達或并駕齊驅,如果盤龍城是一個方國文化遺存,決不會有如此發達。如果是一個方國,又這么強盛,在文獻或卜辭中也該有所反映,故方國說是欠妥,盤龍城是“一個侯伯的軍事據點”。雖然筆者不認同高大倫先生認為盤龍城是單純的軍事據點之觀點,但是筆者認為高大倫先生關于盤龍城非方國說的觀點是合理的。
四、結語
盤龍城的族屬如何,因文獻記載的不足和考古方面缺乏明確的文字材料,目前難以定論。從盤龍城城址、宮殿、貴族墓葬的存在及文化面貌的性質來看,其為南方土著方國的可能性不大,應是商人南下所建直系方國的都邑所在。作為商人在南土的區域統治中心,其作用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是商王室在南土的總代理,維護秩序,傳布號令。軍事上威懾當地,征討反叛,維護穩定;文化上是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兩地文化交流的橋梁。除了盤龍城遺址之外,另江陵荊南寺、岳陽銅鼓山等遺址中商代早期遺存的文化面貌,皆以二里崗早商文化為主要特征,同時具有部分地方文化的內涵,說明當時商人在長江中游地區的經營并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據點,而是以盤龍城為中心,分布有一批相互聯系、依存的網點。相比而言,盤龍城對商王朝來說,經濟作用可能更加重要,一方面為商王室在南方收取貢賦及各類物資,以保障商王室及其他貴族的生活需要和國家機構的運轉;另一方面重點開采、收集南方的銅礦資源并由此轉運北上,以滿足商王朝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廣泛需要。
參考文獻: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李學勤:《盤龍城與武漢市的歷史》,《武漢城市之根——商代盤龍城與武漢城市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出版社,2002年
[3]高大倫:《論盤龍城遺址的性質和作用》,《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