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要:城市建筑承載了城市面貌和文化,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學習大城市先進經驗的同時應該保持自己城市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蘊,避免千城一面,突出自我特色。
關鍵詞:遼寧本溪;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
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生活,會形成千差萬別的城市特色,比如:安徽附近的徽派建筑以青瓦、白墻、高墻深院和錯落有致的馬頭墻給人突出印象。徽派建筑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再比如:福建的土樓、北京的四合院、江浙一帶的園林建筑、陜北的窯洞和四川的吊腳樓等等都體現了中華大地別具一格的建筑特色,展示了我們先人的智慧、融合了當地的地形、氣候和文化,是我們寶貴的城市文化財富,我們應該加以傳承和再利用。
平山區作為遼寧省本溪市的核心區,是城市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平山甲樓、橋頭主街的危房改造逐漸提到日程。但是平山甲樓、橋頭主街是城市歷史的“活化石”,我們要本著對歷史負責更要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對歷史建筑加強保護和開發再利用,讓當地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讓外地人知道本溪的特色在哪里。在城市發展中如何處理好歷史、現在與未來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城市建設的水平和城市特色。
遼寧省本溪市在前些年的快速發展中城市建筑文化遺產流失較為嚴重,工字樓東北局辦公樓舊址、溪湖馬家大院、溪宮這些承載城市記憶文明的遺址不復存在。一方面政府在苦苦思索本溪特色,尋找商海主題文化亮點,而另一方面城市建設中,卻常常有意無意忽視歷史建筑甚至是文物建筑的珍貴,把它們當作發展的絆腳石,不加思索地拋棄、毀滅的現象嚴重。
平山甲樓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年,原本鋼公司高干住宅樓,按照蘇聯圖紙建筑設計,內部空間結構設計標準的居室、廚房、衛浴,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居住建筑的典范。60年代末甲樓又新增幾棟平頂建筑,建筑物之間留有充足的綠化地帶、景點,中小學校、幼兒園、百貨、副食商店、飯店、照相館、衛生院、糧站、郵電支局、儲蓄所等基礎服務設施完善,平山甲樓的建筑規劃應該是解放后本溪市比較完整的一處城市建設規劃,同時它也記錄了一代本溪人的生活軌跡。
橋頭鎮天主教堂位于橋頭主街,始建于1934年,歐式建筑,券拱式結構,鐘樓高聳,格外引人入目。本溪縣委舊址,位于原橋頭鎮中心小學院內,曾作為本溪縣委政府,始建于1932年,磚石結構的日本二層小樓,山墻刻有五角星和中國共產黨黨徽的水泥浮雕。滿鐵員工宿舍也位于橋頭主街,始建于1932年,磚瓦結構二層小樓,為安奉鐵路員工宿舍樓,是日俄戰爭后,日本取得建設南滿鐵道權益后興建的附屬用房。這些建筑均位于橋頭主街的改造工程中,如何傳承文化保護歷史遺存,有機更新城市,滿足人們現代生活需求的同時,適應舊環境及肌理,是本溪們不容忽視的問題。甲樓和橋頭鎮的一些老建筑雖達不到文物保護的標準,但作為一般性歷史建筑,它們對于傳承城市記憶,塑造城市多樣性,破解文化斷代和“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觀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平山甲樓改造應充分考慮老建筑的歷史意義,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進行保留,并結合其它拆遷用地高標準統籌規劃,形成富有本溪特色的山地居住區。
2.保護不等于制約發展,平山甲樓保護建筑面積不宜過大,可集中成片保留不同時期的建筑,反映不同時段人們生活,傳承記憶的同時促進周邊用地開發利用,打造老本溪文化氛圍。
3.橋頭鎮歷史建筑分布零散,政府部門及普通市民應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對文物古跡加強管理保護,對破壞歷史建筑的行為予以處罰。
4.平山甲樓和橋頭鎮歷史建筑既要保護也要更新再利用,賦予建筑新功能,布局文化、娛樂、創意產業等商業業態,煥發城市活力,帶動周邊土地升值。
5.要逐步完善地方立法對城市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對于文物保護各級政府都有相應的立法和規范,但是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重視不夠,相應的法律法規缺乏,歷史建筑的保護僅憑人們的熱情和委員們的提案是不夠,必須有法律保障作為堅強的后盾才行,要形成制度化和硬約束。
6.要將歷史建設納入城市規劃中,城市建設規劃先行,在規劃的時候就想到如何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從源頭上保障了歷史建筑的完整風貌。
7.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利用。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還沒有許多年輕的國家做得好。比方美國東北一個鎮僅有5萬人口,但受保護的歷史建筑有200多幢,而且這些建筑門口都有牌子標注建筑的年代。我們也應在歷史建筑標上建筑年代并加以保護和旅游開發,這樣既展示了本溪城市歷史脈絡和文化記憶,也激勵著建筑者對建筑質量的追求、流芳百世。
參考文獻:
[1][圖片]本溪平山甲樓,留下了本溪人多少美好的回憶 亨得麥_百度貼吧
[2]《工人村歷史_百度文庫》
[3]《山地城市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淺析-道客巴巴》
[4]《如何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_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