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土地流轉為背景,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分析梳理,得出農業生產需求進而分析出農業新業態,從基礎類新業態、精深加工類新業態、技術保障類新業態和休閑娛樂類新業態進行分析得出土地流轉背景下新業態類,同時為新業態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為下一步規劃農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業新業態;基礎農業
業態,由“業”和“態”兩個方面的內容,最早出現在日本零售業,其實現形式是諸如零售店、百貨店、品牌店、折扣店等,這就是所謂的“業”,而這些業存在的生態環境,即為所謂的“態”。所有的“業”在其生態環境中能存活下來并高質量的發展下去便成為一種“態”。
一、農業新業態的概念與特性
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業新業態的概念,綜合研究者研究成果,我們提出農業業態的概念為“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為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生產而產生的圍繞農業產業的生態環境,具有系統性和動態性。”
二、農業業態的特性
(一)農業業態系統性,系統是指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素組成在一起發揮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農業業態的系統性是指農業業態生態環境中各種“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的促進農業產業良好運行的“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體。
(二)農業業態動態性,由于生產力的進步、需求結構變化和科技創新,農業業態也不斷拓展其新的內容,以適應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從而使整個系統更具有生命力。農業業態的發展演化實質上是農業產業體系的進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的表現。
(三)農業新業態的特點,根據對農業業態的定義,業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這里的“新業態”的“新”主要體現在技術進步、功能進化和新生產力要素價值提升。新業態具有成長性好、附加值高、引領性強的特點。
三、土地流轉現狀分析,農村土地流轉一般分類兩類:一類是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即權利流轉,只能通過征用方式單向的由農民流轉給國家,這種流轉方式原則上不能變更土地用途,可在一定范圍內流轉;第二類是土地功能的流轉,對于農業用地流轉,一般是農業用地內流轉,原則上不允許農業用地向非農業農地流轉(法律允許的除外)。土地功能流轉對于非農建設用地只能在法律允許的內部進行流轉。如圖1示。
四、土地流轉最佳規模確定,選取部分地區數據進行分析,模型預測結果如表3-1。可以得出,預測流轉率普遍高于實際流轉率,這說明該地區土地流轉程度不夠,需要大力加強以達到適度規模,形成規模經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符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精髓,圍繞土地流轉制定了讓農民放心的政策以保障土地流轉有序、平穩進行。
五、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業生產過程解析
本研究基于兩種假設,一是研究所指的農業是純農業生產也即是狹義上的農業。二是根據適度規模理論模型推演出的結果—以1000畝土地為基本流轉單位開展研究。在《呂氏春秋》審時篇中有“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教導人們從事農業生產要注重三方面的因素即“天”“地”“人”,“天”主要指氣候,“地”主要指土地條件,“人”從事農事生產的主體,“稼”就是指農作物。因此分析農業生產流程必須要考慮“天”“地”“人”和“稼”的共生關系。
農業生產過程主要有:種植前環境勘驗、種前土壤檢測、種子處理、基肥的使用、土壤處理及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割等。糧食相關過程:貯型糧食加工企業、基礎型糧食加工企業、精深糧食加工企業、特色、風味食品企業、農業剩余物的處理。秸稈類處理、畜禽動物殘余物處理、農業垃圾的處理。
六、農業新業態分析
目前,農業新業態主要有五大類:服務型、創新型、社會化、內部融合型和綜合型。如圖示。
基于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業生產需求過程梳理,如圖3:
基于土地流轉新業態設計思路如下圖:
(一)基礎類新業態
根據農業生產過程分析,該類新業態主要功能直接服務農業生產。主要有:種植環境檢測業態、種子農化業態、土地專業耕作、收割業態、專業田間管理業態、糧食的貯藏和基礎加工業態。
(二)技術保障類新業態
技術保障類新業態主要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主要包括:機械維修、農業新技術推廣及應用、新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技術業態。
(三)精深加工類新業態
精深加工類新業態主要解決農產品高價值利用問題,實現農業全價值鏈增值。主要有:糧食精深加工業態、秸稈類精深加工業態、特色食品類精深加工業態、農業垃圾處理業態。
(四)休閑娛樂類新業態
休閑娛樂類新業態為外源性需求類業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滿足本地人口需要的休閑娛樂新業態和對外開放類休閑娛樂新業態。本研究主要研究對外開放類休閑娛樂新業態,其功能主要滿足本地以外的人們的娛樂體驗需求。主要有:體驗式休閑娛樂(特色農業)業態、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態、養生養老新業態。
七、農村新業態穩健發展保障措施
現代科技和管理經營理念將對農業發展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激活了農業發展潛力,農村經濟新業態將成為一個市場大、效益好、前景廣的朝陽產業。合理規劃和引導其發展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新業態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支撐、完善要素支撐的政策體系、加強新業態市場監管與規范明確新業態培育的原則。
參考文獻:
[1]陳慈等.當前農業新業態發展的階段特征與對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1):48-56.
[2]戴天放.農業業態概念和新業態類型及其形成機制初探[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4,35(2): 200-203.
[3]田偉利等.我國新型業態農業概念及發展路徑的探討[J].農業經濟,2015(1): 56-58.
[4]趙芝俊,包月紅.農業的多業態發展與我國現代農業建設[J].農業技術經濟,2013(2):125-129.
[5]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陳伯庚,吳志沖.農民承包地使用權流轉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12):44-47.
[7]Vikas,R.Agrqrian Reform and Land Markets: A Study of Transactions in Two Villages of West Bengal,1977-1995[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1(7):611-629.
[8]Wegeren,S.K.Why Rural Russians Participate in the Land Market:Socio-economic Factors[J].Post communist Economics,2003,15(4):483-501.
[9]Bingswanger,H.P.& Deininger, G.E. Power,Distortions Revolt and Reforming Agricultural Land Relations[J].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3(2):2661-2772.
作者簡介:馬鵬(1980-)男,河南正陽人,博士,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生物質高值利用及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