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遠
摘要:流動人口犯罪是當今中國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流動人口犯罪的數量和比例都在大幅攀升,對社會治安大局的穩定造成了嚴重威脅。目前,流動人口犯罪的職業化和組織性不斷增強,犯罪手段日趨多元化,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流動人口犯罪頻發具有較深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根源,而城鄉二元制經濟結構和城市管理不到位則進一步提高了違法犯罪因素產生的概率。本文以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特點和態勢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影響因素,然后提出一系列預防策略,以期有效控制流動人口犯罪,切實維持社會治安秩序穩定。
關鍵詞:流動人口犯罪;發展態勢;社會控制;預防策略
一、引論
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在2011-2014年間持續增長,由2011年的2.30億人增長至2014年的2.53億人。自2015年流動人口總量開始下降,6年來流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有升有降,但仍保持較大比重。 由此可見,中國流動人口規模較大,分布范圍較為廣泛,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較大壓力,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按照學界通說,流動人口是指那些離開戶口居住地,在外居住三個月以上,并在公安部門進行登記的暫住人口。因此,本文中的流動人口犯罪應當是指現居地不是其常住戶口所在地的中國公民所實施的犯罪。
二、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特征及發展態勢
(一)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特征
第一,流動人口犯罪主體日益復雜。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流動人口犯罪呈現出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并且流動人口犯罪主體的文化水平較低。許多人懷著各種各樣的原因進入城市,但是由于缺乏系統、完整地教育,其自身技能無法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也導致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只能從事一些收入較低、工作環境惡劣的工作。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為社會治安秩序埋下隱患,影響社會治安大局穩定。由于流動人口的工作不穩定、法律意識薄弱,容易受到社會各種誘惑的影響,從而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流動人口犯罪行為方式愈加暴力。目前,流動人口的犯罪行為方式愈加暴力,經常以暴力威脅或者直接實施暴力對被害人進行侵害,然后達到自己的行為目的。 由于流動人口普遍收入較低,生活水平難以得到迅速地改善,而他們又面臨著社會中各種誘惑,所以流動人口犯罪行為人一般都存在一種較強的社會報復傾向,這也導致他們的犯罪方式更加暴力,犯罪手段更加殘忍。近年來,在公安機關破獲的重大案件中,流動人口犯罪占有很大比例,并且基本上都是影響嚴重、性質惡劣的惡性案件。
第三,流動人口犯罪組織具有團伙性。目前,城市流動人口主要來自于農村,該群體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并且存在排斥非本群體人的現象。流動人口在違法犯罪時經常結伙作案,并且其同伙大都是同鄉。流動人口結伙作案不僅可以增強自己違法犯罪的信心,還能夠在作案過程中進行合理分工,提高違法犯罪的成功率和可行性。
(二)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發展態勢
第一,流動人口犯罪的數量不斷增加。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鄉差距不斷擴大,流動人口犯罪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據媒體報道,流動人口犯罪比例已占到了全國各地犯罪總數的70%以上。 流竄犯罪的主體是流動人口,而且流竄犯罪的高發區域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從近年來流動人口犯罪的統計數據來看,流動人口犯罪的數量和比例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增長。
第二,流動人口犯罪類型日益多元化。目前,流動人口犯罪的類型主要是以侵犯財產犯罪為主,但是其他的犯罪類型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這種多元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侵犯財產犯罪的類型不斷增加,由以前的盜竊罪、詐騙罪逐漸向搶劫罪、綁架罪轉變。二是流動人口犯罪類型不斷增加,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侵犯財產犯罪成為當前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類型是有其深刻的經濟原因,城鄉發展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造成流動人口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目的都是為了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第三,流動人口犯罪日益職業化。最初,流動人口犯罪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在后來就逐漸是向好逸惡勞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流動人口中出現一批以犯罪為職業的人,使得流動人口犯罪的職業化傾向日益加重。 在東南沿海地區,公安機關在打擊流動人口犯罪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以前被打擊處理過的流動人口,他們在刑滿釋放后并未悔改,而是重操舊業乃至變本加厲。例如,近年來許多流動人口犯罪是為了吸毒或者到娛樂場所消費,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公安機關的打擊和刑罰都難以徹底改變其行為習慣。
三、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因素:城鄉發展失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發展呈現出嚴重的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加大。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雖然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在不斷增長,但是農民的收入基數并不高,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落后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合理的限度,高于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因此,中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流動人口犯罪高發、多發、易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政治因素: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
強有力的社會控制可以很好地發揮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各種違法犯罪層出不窮,社會治安形勢日益嚴峻,所以公安機關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控制力,更新社會控制機制。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習俗等方面的影響,所以在農村社會中形成了一種無法用法律進行調解的行為準則。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務工,許多人在城市生活中比較孤單、寂寞,由于缺乏家庭關系和社會倫理的約束,流動人口實施犯罪的最后一道屏障無法發揮任何作用。此時,科學合理的社會管理體制就顯得極其重要,但是當前中國人口社會管理體制在諸多方面存在欠缺與不足。
(三)社會因素: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
由于受到傳統城鄉二元制社會結構的制約,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地保障。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邊緣群體。由于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缺乏原有社會組織的保護,并且也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保護他們的權益,所以流動人口非常容易出現“失控”的問題,從而導致流動人口犯罪易發、高發、多發。由于流動人口在經濟收入、生活水平、教育資源等方面與城鎮居民相比待遇更低、風險更大、負擔更重,所以流動人口所享有的社會保障水平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
四、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預防策略
流動人口犯罪是一個由復雜因素導致的社會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可以從法律防控、政府防控、社會防控等三個方面解決流動人口犯罪,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的治理方針。
(一)建立系統完備的法律防控體系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建立系統完備的流動人口犯罪法律防控體系,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充分發揮各級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執法機關的普法宣傳教育作用,使法律意識深入流動人口中,提高其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第二,完善相關法律,確保有法可依。根據流動人口管理中出現的突出問題,中央通過立法形式出臺全國性法律予以明確規范,地方在全國性法律的框架下制定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第三,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流動人口犯罪要推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于流動人口犯罪者中的初犯、輕微犯罪、沖動性犯罪、生活窘迫導致的偶然犯罪,可從輕或免于刑罰,重在教育和引導;對于流動人口犯罪中的累犯、慣犯、流竄犯、職業犯和團伙犯則要從嚴打擊,以發揮法律的威懾性和懲罰性作用。
(二)建立多元立體的政府防控體系
當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城鄉貧富差距都使人口流動頻率和數量大幅增加。因此,實現人口流動有效管理,創新社會管理制度,促使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極為重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創新流動人口治理理念。對流動人口的治理理念要從管控走向服務,從管理走向治理,積極向流動人口提供社會服務支持,改善工作環境,提供發展機會,實現多元共治。第二,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在現有戶籍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逐漸剝離戶口利益,將戶籍只作為身份證明,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第三,完善基層組織治理方式。基層政府作為最基層的行政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承擔著重要職責。有效治理流動人口必須依靠基層行政組織和普通群眾的參與,所以必須充分抓好基層組織建設,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切實維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讓矛盾化解在基層,避免矛盾激化上交。第四,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流動人口犯罪。政府部門在預防和懲治流動人口犯罪時,必須堅持依法辦事,不可突破法律框架處理流動人口犯罪,必須保障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高效全面的社會防控體系
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農村流向城市,流動人口融入城市是一個“再社會化”的過程,所以要從源頭上預防流動人口犯罪,必須建立高效全面的社會防控體系。首先,著力提高流動人口綜合素質。對于流動人口在思想觀念、文化素質、
生活習慣和法律意識等方面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利用基層社會組織開展各類公民教育活動,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正面引導和宣傳,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且幫助他們提高自身工作技能和法制觀念。其次,建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各地應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建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勞動人口面臨的升學、就業、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問題,確保流動人口擁有與城市居民類似的福利待遇。最后,加強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狀況監控和干預。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輿論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及時掌握流動人口心理健康整體狀況和突出問題;加強流動人口心理健康問題干預,通過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解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化解矛盾糾紛,消除不穩定因素,降低犯罪發生率。
五、結論
流動人口犯罪是當今中國社會轉型和體制變革時期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能否有效預防和懲治流動人口犯罪事關平安中國和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因此,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治理理念,加強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流動人口犯罪預防和懲治體系,從而推進社會犯罪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化、規范化,有效控制流動人口犯罪,確保社會治安大局穩定。
參考文獻:
[1] 程建新.流動人口弱勢空間與犯罪——對廣東省東莞市的實證分析[J].南方人口,2014(2):11-17
[2] 陳春良,史晉川.收入差距、勞動力市場狀況與犯罪率[J].經濟學動態.2011(8):115-121
[3] 劉里卿,張杰英.流動人口犯罪及其預防對策探析[J].河北學刊,2014(1):157-160
[4] 李博翔,蔣巖波.城市流動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對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4(9):202-207
[5] 單民,陳磊.社會管理創新語境下的流動人口犯罪預防[J].法治研究,2013(3):109-114
[6] 于陽.社會支持視域下城市流動人口犯罪預防研究[J].河北法學,2014(5):121-129
[7] 章元,劉時菁,劉亮.城鄉收入差距、民工失業與中國犯罪率的上升[J].經濟研究,2011(2):59-72
[8] 張蘇.流動人口犯罪逮捕措施適用實證分析——以北京市A區批捕實踐為主要樣本[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70-78
注釋:
1.參見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17/11/10/31332612.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8-05-12
2.參見朱志華,周長康,孫永剛:從源頭上預防流動人口犯罪——長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犯罪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9(9):118-121
3.參見http://news.hexun.com/2014-08-13/167466660.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8-05-13
4.參見陳美榮:流動人口犯罪控制策略初探——以社會資本理論為視角[J].公安研究,2011(6):14-17
5.參見夏學鑾:社會管理體制如何創新[J].人民論壇,2011(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