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梅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共享經濟模式成為一種新型市場經濟模式,并成為市場新寵。它憑借移動互聯網平臺,為人們提供了高效信息匹配服務,不僅使社會閑置資源,包括人力、設施等得到有效的運用,也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服務需求,從而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要產生了新的法律訴求,迫切需要基于共享經濟模式重構有關法律,以促進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健康發展。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共享經濟模式;法律
一、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釋義
(一)共享經濟模式的概念闡釋
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菲爾遜和伊利諾大學社會學教授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英國學者雷切爾·布茨曼在2010年發表的《我的就是你的:合作消費的崛起》一書中對共享經濟進行深入剖析,將其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基于共享和租賃的產品服務,實際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資源在不同需求者間實現使用權移轉,比如租車網、房屋短租網;第二種,基于資產和技能共享的合作生活方式,實質上是時間、知識和技能等無形資產的分享,第三種,基于二手轉讓的產品再流通,本質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間依次實現所有權移轉。共享經濟與網上購物雖然都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易活動,但是兩者存在本質上的不同,而共享經濟模式的獨立性更強。這些商場是交易的雙方不經過中間聯系人而直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易,共享經濟模式存在網絡中介為雙方提供服務。總的來說,經濟模式依靠第三方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將閑置的資源再利用再分配,實現資源共享無盡啟用的一種O2O網絡運營模式,整個過程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途徑。
(二)共享經濟模式的基本特征
共享經濟模式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暫時性,即共享經濟模式平臺流動的資源主要是暫時性閑置的物品,交易過程中轉讓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消費者使用資源以后,馬上轉移給其他使用者,使用人能夠體會到低成本高質量的生活品質。二是共享性,實際上共享平臺只是存在于熟人小范圍內,這樣的社會平臺難以形成規模化經濟,但是互聯網技術能夠建立一個信息分享平臺和網絡經濟交易平臺,能夠實現經濟對等交換,擁有資源者可以在網絡交換平臺上發布資源的詳細信息,需求方通過網絡瀏覽資源信息,并與供給方對資源的信息和交換過程進行詳細探討,最后使得閑置的資源再發揮其作用。三是獨立性,除了企業可以將閑置的資源共享,個人也可以將閑置的資源共享,既可以是住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個人可以通過共享平臺在休息時間從事兼職共享服務等。四是可信性,國外進行網上交易與其個人的信用卡的信用值掛鉤,但是在國內消費者得消費信任感較低,一般進行網絡平臺上的交易都是對網絡平臺的信任,由此可見,共享經濟模式中,消費者對共享平臺品質的重視度高于個人品質重視度,因此,共享平臺需要構建一套完整且透明的交易機制,保證參與者的利益。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訴求
(一)需求者維權的法律訴求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不同于實體服務,它是一次性體驗服務,并不代表物品的實際占有。在共享經濟模式下,當遭遇產品質量問題時,它不同于一般網購,可以提出退貨、退款的維權訴求。共享經濟模式下,信息需求者的信息獲取主要是通過共享平臺獲得,需要自己主動構建起與資源供給者之間聯系,消耗一定的人力、財力等。在遭遇質量問題時,需求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需求者利益維護就對法律提出了新的訴求,以法律形式保護需求者的應有利益,切實維護供給者與需求者的相應權益與法定義務。
(二)侵權責任監管的法律訴求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主要以閑置資源共享為主要手段,在這一背景下,共享將引發信任危機問題,由于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資源供給者,資源供需雙方是基于陌生人的角色,就增加了侵權風險。在這一背景下,侵權責任該由誰承擔?資源供給者?需求者?還是共享平臺?這就對侵權責任提出了新的法律訴求,需要基于共享經濟模式,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嚴格規定侵權責任,切實維護好各方權利,平衡利益。
(三)支付風險監管法律訴求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以共享平臺為紐帶,建立起供給者、需求者等多元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在供給者、需求者進行交易的過程中,由共享平臺按照約定進行支付,但是在共享平臺遭遇經營問題時,往往會出現共享平臺違約支付風險,不能及時地按照約定支付費用,給供給者與需求者造成利益損害,從而帶來支付風險監管的法律訴求。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構建
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訴求,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構建,從參與者與法律兩個層面進行法律構建,以更好地規范共享經濟行為,促進共享經濟模式健康發展。
(一)參與者相關法律構建
參與者相關法律構建主要是基于供給者、需求者與共享平臺進行法律構建,以法律形式規定各方的權益與義務。
1.供給者法律定位
供給者的法律定位界定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關系到私法的完善,也直接影響到公法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構建要基于私法、公法兩個層面對供給者的法律地位進行法律規定。
2.需求者法律定位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模式不僅涉及到閑置資源供應者,還涉及到需求者與共享平臺。在界定需求者法律地位的問題上,需求者的法律地位比較容易確定,在法律上他們是消費者。這樣就可以根據我國現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需求者作為消費者的權利與義務,使需求者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履行作為消費者應盡的相關義務。
3.共享平臺法律定位
移動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平臺不同于一般的網絡平臺,它提供的網絡服務具有特殊性,與一般意義的中介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它在共享經濟模式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乃至支配作用,對供給者、需求者的共享行為起著制約的作用,包括如何交易、有哪些交易條件、交易價格如何確定、如何支付費用等,這就需要基于共享平臺的特殊性進行法律層面的界定,基于共享經濟模式制定相應的法律規制。
(二)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規制及其制度設計
對于共享經濟模式下的法律規制,第三方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豐富信息及精準配對服務,可以將閑置的資源供需雙方配對,并達成交易,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保護傳統經濟和創新經濟的發展,不能夠放任共享經濟其肆意發展,共享經濟模式的規制重點應該放在共享平臺上,建立共享平臺自我監管輔助行政機關的監管,承擔一定的責任,監管部門對權力收放自如,實現對共享經濟模式中限制資源提供者的間接調控和規制。對于規制的基本制度,首先應該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商事主體都應通過注冊登記備案的形式接受來自工商、衛監、安監或者質監等相關行政部門的資格審查,對于特殊行業,還需要接受國家等有關部門的審查,其次是稅收制度,閑置資源提供方應該根據閑置資源的類型繳納各種稅務使消費者維權的保證,再次是信息登記和查詢制度,主要是為了解決轉租風險,保障閑置資源需求者作為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安全保障權,最后是安全審查制度,主要是針對跨國界經營,對其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信息安全、壟斷和重大安全事項進行動態監管,以維護共享經濟的合法秩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發展速度加快,延伸出了共享經濟模式,一方面是閑置資源再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其時間較短,還存在較多法律問題,本文筆者強調了共享經濟模式的法律規制和制度設計事項,以及參與者的法律定位和制度安排等,期望能夠加快健全共享經濟模式下的法律制度,完善我國經濟模式改革。
參考文獻:
[1]共享經濟模式下政府監管角色的嬗變[J].蘇麗芳.法制與經濟.2017(10)
[2]共享經濟模式法律問題思考[J].陳桂華.現代經濟信息.2017(14)
[3]淺析共享經濟模式與法律法規健全[J].張予源.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3)
[4]共享經濟下互聯網專車的法律規制[J].王蘊卓.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7(02)
[5]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問題——以互聯網專車為例[J].彭岳.行政法學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