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
人是在社會中生活一輩子的 ,書籍呢?其實是社會生活提純后的蒸餾水,是一個更大時空中的社會生活。社會和書籍使這樣鑄造了一個人的人生。
讀書在我七十多年的歲月中,占比肯定數一數二。我的母親原是江西省圖書館的館長,我從小就在書堆里長大,經常和小伙伴在一排排的書架中玩耍,藏貓貓。長大后,我慢慢地明白了,書籍無異于我的又一位母親,又一位師長,書架便是我的精神庫存。讀書不止給了我謀生的本領,它讓我認識到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
我能夠到西安來工作和書籍、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母親就我一個孩子,父親是地下黨員,在我很小的時就故去了。大學畢業那年,我被分配到西安,按我家寡母孤兒的情況也可以申請回江西。征求母親的意見,她告訴我:“當然到西安,西安是中國的原版書,文化分量重多了。”于是我來到了西安,而且我將在這部原版書中終老一生。
讀書需要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總結了“即讀、集讀、積讀”六個字?!凹醋x”,即時即地讀書,養成隨時讀書的習慣。我基本上每天睡前一小時,躺在床上讀書、翻報刊,床頭柜永遠放著一支筆,隨手記點什么。這種即讀很閑適放松,學習倒在其次,要的是那種情致。
“集讀”,集中聚焦閱讀。要研究一個課題、寫論文或評論了,就需要集中聚焦閱讀。我給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都寫過評論,這就要集中精力一遍兩遍地讀他們的作品,還要集中閱讀相關的背景資料和理論評論。圍繞著這個寫作和研究的目標來閱讀,邊讀邊記邊思考,才能開筆寫文章。這叫“集讀”。
“積讀”,積累性、積淀性閱讀。在即讀、集讀之前、之后或同時,要堅持系統的積累性閱讀,精讀一些書,給自己的 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夯實基礎,并營構起基本的框架。這種閱讀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長遠打算,是一輩子的事。作為一個文科生、文化人,多少要讀點國學,“四書五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還有民國以來的現當代文學,這就有了墻基,上面才好繼續蓋房子。
積淀性閱讀,重點是史、論、典三方面。要讀歷史,讀史讓你可以從歷史長河縱深地看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要讀論,讀理論幫你建構基本的理論體系,可以從科學理性層面看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還要讀典,讀經典,讀那些被歷史檢驗過的經典性的典籍。史、論、典,是積累性閱讀所必需的。但我要慚愧地聲明,我自己讀的實在太不夠,書海一瓢而已。加之好讀書卻不求甚解,又少了半瓢。心中常為此忐忑不安。
我讀書大概就是這么一種狀態,即時性的翻讀、瀏覽,養成習慣,涵養情調;集中一個課題、一個目標閱讀、思考、寫作;然后積累性地閱讀,積淀為人生的精神沉積和文化礦藏。
讀書要勞動眼睛,更要勞動大腦。讀書是件勞神而又累心的事。讀書與看影視不一樣,影視是直觀的,有圖像,有聲音。書籍沒有音像,只有文字符號。所以我們把電視叫空間藝術,把音樂叫時間藝術,把文學叫符號藝術。閱讀時我們要將文字符號“翻譯”成音像,翻譯過程中便有讀者大量的個人再創造,所以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和林黛玉。無論在文學還是在理論的閱讀過程中,都需要大腦投入艱巨的再創造。
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閱讀習慣,他的思維就會受到影響,再創造能力就會萎縮。人不能停留在總是直觀地看生活圖像的層面。盡管讀圖時代是社會的一個進步,但是讀圖時代卻掩蓋了一種危機,就是讓人不再重視閱讀,這多少會影響創造力的養成和發揮。
讀書不但要費眼費神費腦,還要勞嘴勞腿勞手。讀萬卷書要和行萬里路結合,與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結合,鍛煉培養自己“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思萬代事,踐萬人行”的全面能力。
所以我建議,第一,最好人人都養成讀書的習慣,以增長知識,陶冶性情;第二,如果不是搞各類寫作和研究,也不必強制自己進行積累性的閱讀。但是一定要養成即讀的習慣,經常瀏覽報刊,經常跑跑書店,經常跑跑圖書館,哪怕站在書架面前翻一翻,也會喚醒內心沉睡的文化追求。
書籍是人類知識成果的一種結晶,讀書是快速提升人生的一個渠道。讀書鑄造了我們完美的人格,包括擔當、美善、理想、愛情、友誼。人如果不讀書,就容易沉湎于形而下世界;只有多讀書,人才能同時具備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多重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