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君



甲骨文,也稱契文,已具備對稱、穩定的格式,它具備了文字書法的三要素:用筆、結字、章法。甲骨文更具備漢字的“六書”原則,是一種十分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魅力是部分保留了原始圖畫特點的痕跡。甲骨文與大小篆的主要區別是書法平直與刀刻感,充滿了古韻、刀刻、神秘之美。從哲學和社會文化的角度而言,甲骨文書法的價值也十分重大。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這種實物文字在清末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已發現的甲骨實物多為商代晚期,以武丁時期為最多。文字內容多為卜辭,所刻文字細小,因刀刻原因,線條簡練而平直,字有大小之分。1928年,殷墟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甲骨、獸骨。1899年,王懿榮在中藥店里發現了刻有文字的甲骨,從此掀起了研究甲骨文的熱潮。清末,20世紀初先后出現了王懿榮、劉鶚、董作賓、羅振玉、唐蘭等甲骨文書法家。后經多次發掘,累計出土甲骨、獸骨15萬片(其中民國流落國外數萬片),內容有4500多個單字,已經識別的約1500字。甲骨文,也稱契文,已具備對稱、穩定的格式,它具備了文字書法的三要素:用筆、結字、章法。甲骨文更具備漢字的“六書”原則,是種十分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魅力是部分保留了原始圖畫特點的痕跡。
歷史上的甲骨文書法家
經幾位甲骨文專家研究,出版論著,相應幾位專家中的羅振玉、董作賓等成為了甲骨文書法家。其后,丁輔之、潘主蘭繼承發揚之,成了中國歷史上早期的甲骨文書法家。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四位甲骨文書法家及其藝術風格,因這四位代表了早期甲骨文書法的基本風格。
羅振玉是清末金石學大家,甲骨文書法開創者。其甲骨文書體結嚴謹、工整,線條細均,以畫甲骨文字形準確為主,兼有小篆的工整對稱性特點,文字大小布局較統一,用譚杰氏先生的話說叫“火柴棍”式書法,缺乏筆意及墨趣。書法意趣欠缺,但因屬甲骨文書法奠基之人,功莫大焉。其章法謹嚴,契刻文之形體真實。
董作賓的甲骨文書法類羅振玉,董氏之法應受羅氏影響,董氏與羅氏書法幾無二致。但董氏甲骨文書法筆意比之羅略有變化,特別是粗細之上,董氏筆法有的略軟,曲線用筆較多,刀刻不足,稍有大篆之風。但這種細瘦、秀雅之風,頗受江南人喜愛。
丁輔之先生乃民國大師,詩書畫印俱佳,“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其甲骨文有小篆之風,又具印文之布局特點,其工整性超過羅、董二人,開一代風尚。其書體細勻,結體完全小篆之風,亦有甲骨文結體之書體,唯細勻與董氏、羅氏一脈相承,其后的賈、潘氏即繼承此法,書體應為小篆形式、甲骨文風格。
潘主蘭先生乃民國與當代人物,高壽于20世紀90年代。其甲骨文書法比早期的羅振玉、董作賓等的拘謹、規整之風略有升華,其書體除有甲骨文字體結構之外,結體略有變化,比之甲骨生動有之,字體雋秀、細瘦,有靈巧之美,也略有書法筆墨之意,從未筆之處可知。然字體細瘦均勻,缺少變化,也缺書寫意趣與筆墨意韻,乃是其中不足。但作為早期甲骨文之書法,在風格上已形成,是甲骨文書法發展史上的重要藝術家,有很大貢獻。最大不足是“刀感不足”、筆墨不足。但結構相對準確。仍未脫離清以來羅振玉“畫甲骨文”之法。其不足之處還有曲線筆意較多,獨立線條特征不足。
甲骨文書法三要素
甲骨文書法是指以甲骨文結體為原型,加入書寫與筆墨技巧而產生的書體。第一要義是書法性,與甲骨文互為載體,要通過這類書法的形式傳達審美的信息,從而達到甲骨文特有的文化符號的書法藝術魅力。根據甲骨文基本特點,總結了甲骨文書法應具備的三個要素:
一、“用筆如刀”,是指墨跡如刀刻之形,此特點要求筆速度不能太慢,慢之則線條缺乏流暢與尖峰,快則似刀刻木,犀利、生辣。但也定要針對各類紙張而言,吸墨者可快,不吸墨者可慢,并注意濃墨與加水量的使用與紙張特性之關系。不吸墨者可加水,吸墨者可不加水。此指墨汁而言,筆的大小十分重要,一般字的最肥處與筆的中段相當為宜,以狼毫為上,羊毫亦可,以長峰為主。筆要硬挺,有彈力,這方面還別于草書。當然書寫甲骨文書法字體根據實際需要可大可小,可肥可瘦,可粗獷可纖細。一般來說,細線條只適合展示書法的結構、字形,難以展示書寫及筆墨意趣,但作為以甲骨為原形,做到類似吾之變體,筆意、筆墨亦可展示其中。筆畫中可用枯筆、濃筆、飛白等技巧展示甲骨文,又不失刀刻、生辣、平直的特征。用筆中鋒為主,根據字形,側鋒也可使用,但忌格式化、套路式筆畫,如柳葉、釘頭、細線。根據字形可把以上三種筆畫結合使用,同時亦有勻線之筆。重要的是一定體現“甲骨味”“古意”之風范,把古意與筆墨的意象結合起來,實為一大進步,也是書家的觀點。
二、字形結構,此離不開用筆。甲骨文筆畫力求做到每個字的筆畫不同,每筆都要有區別、有特點、有變化。左右、上下不能對稱,但書寫要流暢自如,每筆雖不同,但定要氣韻連貫,體現整體氣韻,此乃為謝赫之六法內容。骨法用筆,有筋有骨;氣韻生動者,氣韻連貫是也;應物象形,乃古意、甲骨味是也?!耙狻敝浮肮乓狻保@是甲骨文書法的核心所在,任何變化都不能脫離甲骨文刀刻、結體、古意的特點。甲骨文很多雖指圖畫,但字仍形象,應物象形也,指筆法應像其甲骨之文字之象也?!皞饕颇憽贝四擞弥坠俏闹腥噪x不開甲骨之母體之形象,其甲骨文書法之核心要素是:既要有甲骨之形體之骨,在有限的變化中,又要有書法筆墨之韻味,此乃甲骨書法之精髓也。古人之甲骨有形無書之意者,民國潘主蘭為代表,有甲骨之形無書法之味,亦無墨趣。但潘為傳承者之一也,貢獻有之,當以頌之,有金石之味。有書法墨趣而缺金石之意是金石書家首推吳昌碩先生是也。吳之金文書法筆墨趣味極濃,此為社會非金石學書家特點,并有代表模范之意。羅振玉、董作賓、丁輔之、潘主蘭乃金石家,所書自然有金石味,唯書意略顯不足,此為專業與學術之差距與特點是也。
三、應物象形。“甲骨文乃是簡化的金文或大篆,此為世人多所不知也。理論上講:可能甲骨文早于金文,但所發現的甲骨文多為商晚期,而商代銅器金文早于甲骨文發現的時期幾百年。甲骨文應是事先寫在甲骨之上,然后刀刻成形。“卜”字的字形為一把刀在刻骨頭之象,也說明了這一點。此因大篆有些字形筆畫太繁瑣,無法刻在骨上,也因此而簡化。同時期的“彝、集、鳳、酒、福”等字在甲骨之上就是一些典型的簡化字,其他例子多多。此為甲金文書家不可不知也。甲骨文書法之靈魂是以筆形、筆意寫甲骨文之“意”,特別是象形字,如“龍”“鳳”“魚”“鼎”,會意字亦可同筆而為之。如“鳥”,其羽毛之筆墨可用枯筆,飛白以展示羽毛之特點;“氣”字可倒筆寫,上部留飛白,并表示氣之上升;“眼”字,其眼珠亦可寫活。此法是據甲骨文之物象特點,筆墨之中,自然而成,切不可刻意而為,顯古板、蛇足之象。此為個人經驗與一家之言。(編輯/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