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我國是玉文化大國,中國玉文化歷經萬年流變,已經從原玉時代、神玉時代、王玉時代、民玉時代進入了當下的和玉時代,國人自古有佩戴玉配飾、擺放玉雕件的傳統。而近年來玉石原料日趨火熱,一塊好料難求,變成了“瘋征的石頭”。自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后,人們越來越拒絕粗制,轉而關注玉雕內含的藝術價值。業內專家認為,相對頻現過億天價的古玉,當代玉雕從真偽辨別、價值判斷等來看,仍然是穩健的投資首選。
二級市場的繁榮
2010年開始,當代玉雕在國內各大拍賣行的行情持續走高。中國嘉德、北京保利、西泠拍賣、北京匡時曾推出當代玉雕專場,匯集了吳德升、汪德海、俞艇、翟倚衛、宋鳴放、崔磊等老中青三代玉雕名家作品。
相比于書畫、瓷器等文物藝術品,當代玉雕最初的起步是在一級市場繁榮,但隨著其藝術內涵的不斷豐富,近五年來在二級市場的發展也是可圈可點的。并且當代玉雕的收藏人群呈現出集中化、專業化的特征。
在經濟環境較為嚴峻的大形勢下,高價位的收藏品市場相對收縮,而那些性價比高、具有品質保證的當代玉雕名家小品具有廣大的玉器消費基礎,玉器消費市場依然活躍。從歷次拍賣會的拍賣結果來看,這些具有稀缺性及特色鮮明的拍品受到藏家追捧。這些作品并不是最貴的玉料,或是俏色巧妙,或是設計精巧,或是玉料稀缺,各具特色,富有趣味性。當代玉雕大師名家所創作的精品依然受到藏家追捧,也是歷次拍賣會的成交主力,藝術精湛、材質上乘的名家精品依然占據霸主地位,蘇州、上海、揚州等地仍是當代玉雕市場主力。
這一年來的拍賣結果釋放出了當代玉雕市場中“兩極分化”的市場發展信號。所謂兩極分化,即是料好工佳意美的高端藏品市場價格一直比較堅挺,創意新奇的當代玉雕名家小品依然需求旺盛,而那些中間價位、特色不夠鮮明的作品則少人問津。而“獨籽”是目前市場上經常聽到的一個名詞,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鐘愛獨籽,如果是一個獨籽的話,在價格上也會有所提高。獨籽雕件具有很強的唯一性,因為大自然中沒有兩塊完全一樣的籽玉。而唯一性即是稀缺性,對于收藏至關重要,也直接影響著獨籽玉雕的價格。能保持原貌雕刻的獨籽雕件,也說明在玉料上沒有什么大的毛病,如果毛病多,那就基本形成不了“獨籽”的風貌了。換句話說,獨籽雕件也從一方面證明了這顆籽料的相對完美度,即它的原生態之美。從拍賣結果來看,買家更看重拍品的材質及產地,客戶對于那些皮色自然、具有開門皮色、產地無爭議的產自新疆的和田玉籽料出價較高,而對于那些材料產地存疑的拍品,出價較為謹慎。
拍賣行如今不僅僅關注海派玉雕及蘇幫玉雕中功成名就的一線大師,也深度發掘當代玉雕界中具有潛力的中青年玉雕名家。這些玉雕名家正值創作巔峰期,其作品也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和升值潛力,屬于玉雕名家中的“潛力股”,值得關注。這些中青年玉雕名家作品,風格鮮明、充滿趣味性且性價比又較高,其作品也會受到藏家進一步關注。市場競爭永遠是殘酷的,玉雕從業者只有深刻地了解市場的新動向,踩準市場的脈搏,才能作出最正確的決策,這是避免被市場淘汰的最佳方法。所以,最好能夠隨時關注拍賣市場的各種情況。
收藏家馬玉平先生說:玉雕大師作品依然緊俏,價格不降反升,穩步上漲,再次說明了當代玉雕的長期可投資性。現在交易市場之所以平淡,只是短期內受到了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不代表人們不喜歡玉了,不代表玉雕本身有問題。只能說明玉雕市場正走向一個慢速發展的狀態,玉雕的價格也將回歸它的合理價格。
既要好工又要好料
一件好的玉器離不開兩個方面,好料與好工。但目前當代玉雕面臨這“好料無好工,好工難覓好料”的難題。過去幾年,玉石因為資源枯竭過分爆炒,使高端玉料價格越來越高。截至日前,最高端的和田羊脂玉的籽料價格還在不斷上漲,每克早已超過了2萬元,而且藏家惜售明顯。數據顯示,近30年來和田玉從來沒有跌過價,過去以每年5%-10%漲幅平穩上漲,從2005年升值速度每年超過了40%的幅度。
原材料的緊俏也催生了惡性生產模式,生產周期越來越短,急功近利。在走訪中發現,無論是云南瑞麗,還是廣東四會、平洲,傳統玉雕師設計創作的大擺件,在市場上反應平平。傳統玉雕藝術品的發展不見起色,而大量好料被簡單地加工成了手鐲、拄墜等。玉雕大師江春源表示:“現在的原料不易獲得,很多人拿到一塊好料首先考慮能掏出幾對手鐲。所以現在的擺件,能夠用好料的越來越少了。一件好的擺件是藝術品,但一副首飾無論用料怎么好,始終成不了藝術品。”
在市場的瘋狂之后,我們也看到,近年來升值最快的,并不是那些材質最好的玉雕制品,而是工美大師創作的藝術品。很多收藏者發現,一些工藝美術大師創作的玉雕作品,其材質往往屬于中檔,有些作品甚至是比較低檔的原材料制作的,但標價卻達到了數萬元、幾十萬元,甚至上千百萬元。
專家預測,未來玉石市場將會展開場市場再分配激戰。材質好的大料,依然以工藝品形式存在,小塊玉料或一般性玉石則將轉戰飾品的陣地。
目前,我國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玉雕基地,這幾年發展最為迅猛的是廣東的揭陽、平洲、四會、廣州,另外云南、揚州、蘇州、上海、河南南陽等地的市場初具規模。最重要的是,現在的玉雕工藝水平很高,現在很多工藝能夠借助機械手段。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會倒逼玉雕制品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創新。
藝術創新和營銷機制讓當代玉雕煥發生機
玉雕在這個多元化發展時代,必然注重藝術創新,日益講求創意和文化。它需要能夠包容夸張的、寫實的、抽象的、寫意的等各種藝術形式。無論哪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能真正展示玉雕的時代性和思想性,都可采用。關鍵是突出中國文化的力量,時代創意的高度,也就是突出“人”的核心價值,并確立當代玉雕新的審美導向。
今時今日的玉雕行業越來越成熟,而作為成熟的標志,就必須明確行業分工,分工的結果是創作歸創作,營銷歸營銷。創作者回歸創作,不為經濟利益束縛、不為繁瑣小事干擾,專心創作、創新和創意,想著如何最大程度應用自己的才能,設計、制作和藝術展現出玉石之美。對于作品完成后的營銷,則可以交給相應的專業人士操作。比如,建立經紀人制度,這是現代藝術商業行之有效的方式,創作者將所創作玉雕作品的宣傳、推廣、銷售均交給經紀人,由他代為管理。因為經紀人對交易市場極度敏感,他能準確獲悉什么題材的玉雕受買家青睞,怎樣價格的玉雕最合理最暢銷,哪些藝術家的作品目前最受關注等,以此及時調整營銷策略,滿足市場所需。而作為前期投資的投資人制度,在籌集資金、避免失誤、分散危機上,尤其作用于高風險的和田玉、翡翠原料成本。其實,建立投資人、經紀人制度關鍵在于解放思想。
目前,先知先覺的大師工作室已經在嘗試“集體發展,團隊作戰”的新思路,慢慢形成“大師個人品牌”向“工作室品牌化”的轉化,這種大格局觀是今天玉雕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所必須的。這一行為完善了行業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讓生產、銷售、投資、收藏各司其職,有序地運行。從事玉雕行業每個環節的人員,在當下的大數據時代,學習、運用和發展現代先進的科技,并且促使著中國傳統玉雕產業向多元化發展。
其次當代玉雕與傳統玉雕相比,可以說是“民玉”,也就是公眾的玉雕。不似古代只是帝王、貴族賞玩之物,而是走下了神壇,成為公眾提高生活品質的藝術品種,滿足各層面的收藏需求,形成多玉種、多渠道、多樣化的經營格局。
同時建立玉雕藝術評論機制是十分迫切的。因為傳統玉雕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產物,它的土地基因使得今天的玉雕市場是個極為特殊的市場。現實生活中,諸多因素總是以各種形式影響或是左右著琢玉者的創作方向和藝術價值的評判,琢玉者話語權、作品價值標準、各類信息渠道等,某種程度上都會制約著玉雕市場的方向和份額。
如果能夠讓健康的藝術評論參與到玉雕價值評判中來,客觀、理性、公正地從歷史、功能、工藝、藝術和文化上,探討玉雕的經濟、文化和歷史價值,讓傳統更傳統,讓創新更有基礎。使得制作、喜歡、投資、收藏和經營的人們有了些判斷標準,這樣才能理性地推動中國玉文化的健康發展。
(編輯/劉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