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華 明楓林
【摘要】數學結構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的智力結構、數學的邏輯結構和教師的業務結構,綜合制訂的優化教學方案。它是用整體結構指導教學,提倡從整體——局部——整體出發,把整體的知識結構分為一個個可接受的子結構——知識小單元加以研究,以思維能力為線索,大膽地脫離教材框框,重組教學課時的內容。
【關鍵詞】數學 結構教學法 原則 程式 課型
數學結構教學的模式,不一定按教材一頁一頁地講,而是根據數學結構,抓住知識間的聯系,把同類知識集中講授。常用的方法有分類教學,根據學生認識能力、知識內在聯系分類處理,充分發揮類比、對比的作用,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一種方法;抽樣教學,從一類問題中抽一個典型的問題,先把整個問題的思想方法集中解決,然后再分散滲透到其他內容的一種結構教學。
一、教學遵循原則
1.目的性原則
教學目的,既要明確近期目的,又要明確長遠目的;目標要求有層次性、漸進性、條理性。
2.系統性原則
教材的處理既要大膽,又要合理,對知識集中講授,便于知識系統化。
3.交互性原則
應理論與實踐,特殊與一般,個性與共性,概念與習題交替進行。數與圖形結合、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認識結構、能力結構互相制約。
4.靈活性原則
根據教材結構、學習情況,該集中就集中,該分散就分散,體現知識的靈活運用。
5.研究性原則
研究、創造知識結構和知識的縱橫聯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單元目標、每節課目標。內容有知識目標、智能目標、情感目標。
三、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整體引入
(1)前提測評3~5分鐘,數學5~6題,使學生具有本節課的預備知識。
(2)遵循由整體到細節順序,整體引入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明確所要達到的目的和它在整體中所取的地位。
(3)選擇背景材料創設教學情境引出課題。情境創設既要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又能突出教學核心內容和教學目的。
2.探索新知,精講解惑
(1)教師可通過分類、抽樣教學,選擇背景材料,設計有一定梯度的問題序列,或提綱和練習,引導學生對情境的觀察、思考、比較、聯想、分析、探索、歸納,明確概念、公式、法則的發生過程。
(2)教師著重分析學生認識過程中的關鍵點,揭示知識規律、本質特征和學習方法,進一步掌握知識縱橫結構。
(3)例題的分析,強調在分步探索程序,解法指導,學法研究等方面下功夫,同時有計劃、有步驟、有側重地培養直覺思維能力、猜想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各種思維品質,形成良好認識結構、思維結構。
3.當堂訓練,鞏固引申
規定訓練內容、方式、時間、步驟。教師精心安排一系列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注意有的放矢,關鍵點、重點內容局部的訓練。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逐層練習。
(1)直接性基本練習,鞏固本節所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2)變式練習,改變概念非本質屬性,進一步理解本質屬性,加深對知識的認識。
(3)綜合練習,加強新舊知識的綜合運用,方法要靈活、有效,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4.歸納總結,形成結構
根據知識體系的脈絡,引導學生用圖、列表概括本節知識、方法結構,整理歸納形成網絡,并站在系統的高度總結數學思想、研究數學方法、解題規律、學法指導,把知識升華到潛意識、智慧的層次,形成有序知識和認識、思維、能力結構。
5.課外訓練,目標測試
課外作業可按基本題組、變式題組、綜合題組進行分層訓練,目的是鞏固知識,發現不足,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目標測試獲取整體反饋信息,力求全面達標。
四、結構教學法的課型
1.新授課(概念、公式、法則)
2.訓練課(直接、變形、綜合三層次)
3.復習課(節復習課、單元復習課)
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的橫向、縱向網絡,引導學生對知識歸納、類比,融為自己的認識結構。教師站在系統的高度總結章節的知識結構、學法結構、數學思想、數學方法、解題規律。例題講評注意一題多解、多題歸一,以思維為主線,重視解題的探索過程和學法研究,重點輔導差生。
4.目標測試
試題設計可按易、中、難的比例7:2:1,單元測試獲取整體反饋信息,掌握各類學生情況,自我、相互評價,矯正回授補救,克服各種學習障礙,力求全面達標。
五、結語
數學結構教學法每個過程注意知識結構、教學結構、認識結構自由地運用,能整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整理知識結構,把握類比、分析、歸納等獲得新知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達到易學、易懂、樂學的情感目標。結構教學法能減少課時,增加課堂練習,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高效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