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泉才 趙海梅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氣象新聞成為群眾受歡迎程度高,媒體記者關注的熱點話題。筆者認為,只要記者能夠做到了解氣象工作,掌握氣象知識和公眾需求,氣象新聞才能做到“接地氣”,才能具有“四力”,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氣象新聞;做到;“接地氣”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6-0245-02
風霜雨雪,陰晴圓缺,天氣是否晴好,溫度是否有變,明天是否有霧霾,航班是否因天氣而延誤……現代社會,氣象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穿衣打扮、出行安排、飲食起居,甚至身體健康,經濟社會發展。
想當然的,新近發生的,有社會價值的,廣大公眾關心的極端氣候事件、氣象預測與分析、與氣象相關或由氣象引起的社會新聞即氣象新聞也成為目前媒體記者們熱捧、關注的“香餑餑”。氣象新聞既具有傳播天氣預報預警信息、發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普及氣象科普常識等對群眾生產生活非常有幫助信息的功能,也可以與很多社會熱點新聞緊密結合,很多社會新聞都可以和氣象聯系起來。那么,如何撰寫氣象新聞稿件,既能避免生搬硬套天氣預報、氣象服務產品,又能達到解疑釋惑、服務群眾的目的,成為老百姓喜歡、“接地氣”的新聞稿呢?做為一名氣象行業記者,總結多年撰寫氣象新聞稿件的經歷,筆者認為如果做到了解氣象工作、了解氣象知識、了解公眾需求三個基本方面,就能夠寫出高質量的,受讀者歡迎的新聞稿了。
1 了解氣象工作是寫好氣象新聞稿件的基礎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對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建國以來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氣象工作也由單一的氣象觀測、發布天氣預報拓展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氣象工作無非就是開展氣象觀測和天氣預報。殊不知,目前氣象部門即承擔諸如雷電災害防御、施放氣球管理等方面的社會管理職能,還承擔除了天氣預報之外的如應對氣候變化、人工影響天氣、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科普常識普及等方面的業務。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做為一名“跑氣象”即關注氣象、經常寫氣象新聞的記者,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氣象工作,了解除了天氣預報之外的其他氣象基本業務,才能夠寫出更有深度、更有影響、更受讀者喜歡的氣象新聞稿件。
在筆者所在的青海,如新華社青海分社、青海日報社等媒體“跑口記者”與氣象部門建立了非常好的溝通交流渠道,建立了“氣象信息交流媒體”微信群,還多次與氣象行業記者一起赴基層氣象部門采訪,對氣象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為農氣象保障服務、艱苦臺站一線氣象人精神等進行了深入報道,社會反響很好。如青海日報社記者羋嶠,多次到青海省最艱苦的唐古拉山沱沱河氣象站、五道梁氣象站以及果洛州氣象部門艱苦臺站采訪,采寫了大量有深度的反映氣象工作的稿件,較好地宣傳了氣象工作,使社會各界對氣象工作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她本人也被中國氣象局授予“2015年全國優秀氣象信息員”稱號。
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群眾接受氣象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門,氣象信息魚目混珠。做為“跑口記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將真實的、氣象部門發布的權威氣象信息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傳遞、發布,進一步提升氣象新聞的“四力”,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切實發揮氣象新聞的作用。
近年來,氣象部門非常重視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加強與社會新聞媒體的聯系,有的地方氣象部門還與社會媒體簽署合作協議,在氣象信息發布、共享,以及新聞宣傳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逐步形成“雙贏”的局面。有的地方氣象部門積極主動,經常邀請社會媒體記者進行座談,還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溝通氣象宣傳需求,通報氣象工作,對重大天氣氣候事件進行解疑釋惑。做為“跑口記者”,一定要有主動意識,要多到氣象部門核心業務平臺、基層氣象臺站走走看看,多與氣象工作者溝通交流,與一些權威氣象專家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多關注氣象核心業務部門發布的氣象服務產品,才能做到不遺漏重大氣象事件,不錯過熱點氣象新聞,才能寫好氣象新聞稿件。
2 掌握氣象基本常識是氣象新聞稿件通俗化的必要條件
較之其他新聞題材,氣象新聞稿件科技含量更高,專業術語更多,要想寫出一篇通俗易懂的氣象新聞稿件絕非易事。這就要求記者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氣象常識,當然,在遇到疑難問題時,一定要多請教氣象專家,徹底搞懂搞明白,不能一知半解,否則,不但寫不出高質量的氣象新聞稿件,有時候寫出的新聞稿件還會出現很大的瑕疵。
在氣象術語里,風霜雨雪、電閃雷鳴、云開日出、陰晴冷暖等天氣現象都有嚴格的專業標準、稱謂、單位等,一些氣象工作也有專業的規范,在寫新聞稿件、拍攝新聞圖片等時,如果不了解這些單位、規范、標準,新聞報道就容易出現失誤,甚至會出現笑話。
筆者記得,有一年汛期,一位“跑口記者”參加完氣象局新聞發布會,第二天刊登出來新聞稿件將各地降水量“毫米”統統換算成了“米”,比如將100毫米換算成0.1米,殊不知,“毫米”才是規定的降水量的單位。這種多此一舉的換算不僅給記者本身帶來麻煩,刊發出來的稿件還引起了很多懂行讀者的嘲笑。還有,降水(雪)量單位為“毫米”,而積雪深度單位為“厘米”,很多不了解的記者往往會搞混淆。還有,觀測員在觀測場觀測時,規定不能踩踏觀測場的草坪,而很多懂規定的記者拍攝出的照片、視頻中,往往有觀測員站在草坪上工作的畫面。諸如此類,如果記者不了解氣象基本常識,刊發出來的新聞報道不僅“不貼地氣”,反而還會受到懂行的讀者的嘲笑、詬病。
也有好的新聞范例。比如,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持續監測,近十多年來,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面積一直在不斷增大,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積增大169.67平方千米。如果單純寫青海湖面積增大約170平方公里,估計很多人不容易了解,不能很好地體會。新華社記者在撰寫該稿件時,標題寫成《青海湖12年間面積不斷大 相當于增加25個西湖》,這將枯燥的氣象數據改用大家都知道的風景名勝區,即避免了生澀難懂,也比較直觀、容易理解,讀者對青海湖面積增加之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如何避免氣象稿件“高深難懂”的這種尷尬出現,筆者建議,一是不要隨意改動由氣象部門提供的材料、通稿里面專業性比較強的語句、數據等;二是多請教氣象專家,刨根問底,切實弄懂弄通,成稿后一定要請專家審核把關稿件;三是加強學習,多查閱相關資料;四是勤學苦練,摸索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氣象新聞寫作水平。
還有,很多氣象新聞初級信息源來自一線氣象科研工作者,里面的很多名詞等往往專業性比較強,如果記者再不進行加工、修改,發出來的報道往往給讀者一頭霧水的感覺。另外,氣象部門的一些業務系統、設備名稱、專業術語等,盡量不要用英文、譯名、專業名稱等,一定要想方設法弄成通俗易懂的漢語文字,避免生澀,讀者看不懂。
3 了解公眾需求才能寫出受人歡迎的氣象新聞稿件
新聞價值的定義有多種維度,唯一不變的衡量新聞價值標準,就是能否引起受眾的注意。很多記者在寫完氣象新聞稿件后,往往覺得關注人很少,覺得寫氣象新聞沒有多大意義,自己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記者沒有很好地了解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沒有做出真正吸引讀者眼球的氣象新聞作品。
當前,新聞媒體報道氣象新聞時,往往注重報道一些氣象災害,一旦有氣象災害時,死、傷、損失等數據、現場充斥報端,而對氣象災害發生的原因解疑釋惑的很少,對以后有類似氣象災害時如何合理避險等進行科普的更少。一些氣象新聞報道,只關注氣象預測預報,每天一個模式,成了發布天氣預報的工具,殊不知,在新媒體日新月異的今天,僅僅發布天氣預報是很難留住讀者的。還有,一些氣象新聞只是照搬照抄氣象部門的服務產品、決策信息等,堆積一些數據,不進行深入采訪加工,脫離群眾生產生活需求,氣象新聞也有索然無味。
在強調建設服務型部門的當前,氣象部門和很多政府部門一樣,都將生產、發布對社會有用的氣象服務信息做為工作的目標,很多氣象服務信息強調“用戶體驗”,也很“貼地氣”,深受政府部門和群眾歡迎。比如在冬季會發布一些供暖指數天氣預報、滑雪指數天氣預報等,在春季會發布一些賞花指數天氣預報、春耕備播天氣預報等,對老百姓而言比較實用。如前文所言,氣象新聞既承擔著傳播氣象信息、科學解疑釋惑的作用,同時,好的氣象新聞稿件還承擔著替氣象部門開展有效氣象服務的功能。所以,媒體記者在撰寫氣象新聞稿件時,要多根據老百姓需求去采訪、挖掘,再加工,新聞稿件才能受到歡迎。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氣象新聞的價值會越來越高,氣象毫無疑問是媒體記者應該深入挖掘的“富礦”,只有走進氣象、了解氣象、熟悉氣象,才能寫出受眾歡迎的“貼地氣”的高質量的氣象新聞,才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對媒體信息的多樣需要。
參考文獻
[1]顏家蔚,冉瑞奎.氣象新聞寫作與實踐[M].氣象出版社,2011.
[2]孫彥.氣象報道要更深入全面地關注氣象工作[J].青年記者,201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