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及價值。方法 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選擇符合此次研究選擇標準及排除標準的82例進行分組治療,病例分組方法為信封法。觀察組41例采用胰島素泵治療,對照組41例則使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對兩組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進行對比,觀察組分別為(7.12±1.62)、(6.52±0.35)mmol/L,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以及低血糖發生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胰島素用量平均為(30.3±4.2)U/d、血糖達標時間平均為(8.4±1.7)d、低血糖發生率為2.4%,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對血糖的改善效果相仿,但胰島素泵有利于減少胰島素的使用量、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降低低血糖發生幾率,應用價值更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 胰島素泵;皮下注射;胰島素;糖尿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6(a)-0036-02
糖尿病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臨床主要以2型糖尿病為主。糖尿病的主要臨床特點為高血糖,較易誘發各類并發癥,因缺乏根治療法,故患者患病后往往需要終身用藥控制。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有顯著上升,已經成為危害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因此積極尋求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的治療方法,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十分重要[1-2]。胰島素是臨床用于糖尿病治療的常用藥物,胰島素泵、皮下注射胰島素等是臨床常用的給藥方式,為探析2種給藥方式對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該研究將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選擇符合此次研究選擇標準及排除標準的82例進行分組治療,并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在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選擇符合此次研究選擇標準及排除標準的82例進行分組治療,兩組各41例,病例分組方法為信封法。參與該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病例選擇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2型糖尿病;②無其他嚴重疾病;③均無急慢性并發癥;④均知曉研究目的,經慎重考慮后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②不同意參與研究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為(57.6±4.7)歲。患病時間5個月~17年,平均患病時間為(5.7±1.3)年。平均體重指數為(24.5±3.6)kg/m2。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為(57.8±4.9)歲。患病時間5個月~16年,平均患病時間為(5.6±1.2)年。平均體重指數為(24.4±3.8)kg/m2。組間對比如上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給藥,在每日三餐前5 mim以及睡前經由皮下注射胰島素,每日用藥量為0.44 U/(kg·d),依據30%、20%、20%以及30%的用藥量分配。
觀察組依據患者血糖水平以及體質量合理設定胰島素的基礎用藥量以及三餐前追加量,起始用藥量為0.44 U/(kg·d),24 h胰島素泵持續輸注基礎量為全天胰島素使用量的一半,余下用藥量則在三餐前平分輸注。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治療后對兩組血糖控制水平進行檢測對比。
1.3 觀察指標
①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②胰島素用量;③血糖達標時間[3]:以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濃度控制在4.4~7.0 mmol/L之間,餐后2 h血糖濃度控制在4.4~10 mmol/L之間則可判定為血糖達標;④低血糖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18.0統計學軟件作為該次研究中各項數據組間對比的處理工具,計數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的對比分析
治療前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治療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也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以及低血糖發生率的對比分析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更低,血糖達標時間更短,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對比兩組低血糖發生率,顯示觀察組中1例出現低血糖,發生率為2.4%,對照組6例出現低血糖,發生率為14.6%,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病程較長,多需要長期用藥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主要分為Ⅰ型及2型兩類,其中臨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約有90%以上為2型糖尿病患者[4]。胰島素β細胞功能衰退、胰島素抵抗是導致該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糖尿病會導致機體處于持續的高血糖狀態,較易引發機體氧化應激狀態,導致胰島素β細胞損傷、凋亡。臨床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療法為主,胰島素是主要治療用藥,其是人體唯一降糖激素,其對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曾有相關調查發現,2型糖尿病早期,高血糖所引發的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敏感性的降低是可逆轉的,通過盡早為患者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降低各類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幾率[5-6]。以往臨床使用胰島素多采取皮下注射的給藥形式,該種療法雖可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因為需要多次注射給藥,因此可能會為患者帶來較多不便,而且也較易誘發低血糖,不利于臨床治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會為患者帶來額外痛苦。胰島素泵則可模擬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模式,持續輸注胰島素,有助于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動,藥物吸收更為迅速,同時也可平穩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胰島素泵也可滿足外周組織的基礎糖利用,可恢復或部分恢復糖刺激的胰島素第一時間分泌。同時其也可迅速消除葡萄糖毒性以及脂毒性,修復胰島細胞功能,避免其凋亡[7-8]。
在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使用了胰島素泵,對照組患者則采取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給藥,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為(6.52±0.35)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為(7.12±1.62)mmol/L,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無論是皮下注射胰島素還是使用胰島素泵均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所得效果相仿。對兩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等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為(30.3±4.2)U/d、血糖達標時間為(8.4±1.7)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證明胰島素泵可更為快速的控制血糖水平,減少胰島素的使用量。對比兩組低血糖發生率,顯示觀察組為2.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6%。證明胰島素泵輸注胰島素可促使胰島素的吸收更穩定,血糖波動小,可提高治療用藥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使用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但對比而言,胰島素泵的應用更利于減少胰島素的使用量、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降低低血糖發生幾率,應用價值更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杜凌超,茹志成.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8):118-120.
[2] 肖國鳴.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與胰島素泵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4):29-30.
[3] 柴東林.胰島素泵與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3):3238-3239.
[4] 馮娟娟,栗夏蓮.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泵與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效果比較[J].醫藥論壇雜志,2016,37(3):137-138.
[5] 付云瓊.對比分析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4):153.
[6] 彭鳳芹,王鳳梅.胰島素泵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5(6):38-39.
[7] 廖勇,鄧春穎.胰島素泵和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7):11-13.
[8] 褚建國.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胰島素強化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的療效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4):11-13.
(收稿日期: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