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延瓊 陳曉林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麻醉情況。方法 對該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糖尿病患進行分組,各36例,A組予以喉罩全麻,B組予以氣管插管全麻,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麻醉情況。結果 A組術前插氣管或喉罩1 min后、術后30 min、拔除氣管或喉罩時的平均動脈壓、心率、血糖水平變化情況趨于穩定,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麻醉后恢復情況(恢復自主呼吸、呼之睜眼、蘇醒拔管時間縮短)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8.3%和27.8%,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采用喉罩全麻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可取得滿意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及運用。
[關鍵詞] 糖尿病;膽囊切除;腹腔鏡手術;麻醉方式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6(a)-0048-03
膽囊切除術是外科常見手術,與傳統膽囊切除術相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具有切口小、安全可靠、術后恢復快等特點,用于治療膽囊息肉、膽囊炎等疾病患者,可明顯減輕手術痛苦,促進治療效果顯著提高[1]。但腹腔鏡腹部手術依然具有創傷性,高齡患者各系統機能明顯減退,容易發生手術及麻醉相關并發癥[2]。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手術創傷會引起機械性應激反應發生,繼而出現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水平進一步升高;高血糖狀態可導致負氮平衡、機體代謝增加、創口愈合不良,可對患者的機體內環境穩定及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對此,減輕應激反應程度,對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糖尿病患者的術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3]。該研究以該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糖尿病患者為對象,分析了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麻醉情況,以此為糖尿病患者麻醉處理方法的合理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糖尿病患者共7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每組患者各36例。A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57.2±8.5)歲,糖尿病病程(9.6±1.4)年,體重(72.6±9.4)kg;其中,膽囊息肉患者12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24例。B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57.6±8.1)歲,糖尿病病程(9.5±1.6)年,體重(72.2±9.5)kg;其中,膽囊息肉患者10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26例。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統計學分析,A組和B組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控制血糖為正常范圍,術前常規禁飲禁食,肌注苯巴比妥鈉0.1 m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采用2%利多卡因噴霧進行咽喉部表面麻醉;根據體重依次靜注麻醉藥物進行誘導,咪達唑侖0.05 mg/kg、芬太尼3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異丙酚1.5 mg/kg,誘導時間3~5 min。A組患者插入喉罩,B組患者行氣管插管,之后對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控制呼吸頻率為12次/min。手術結束后,4個成串刺激(TOF)比率>90%、腦電雙頻指數(BIS)>85者拔除喉罩或氣管導管;麻醉醫師全程觀察患者的躁動情況,適當追加芬太尼進行處理,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完全清醒后,送回至病房進行休息。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前30 min(T0)、術前插氣管或喉罩1 min(T1)后、術后30 min(T2)、拔除氣管或喉罩時(T3)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及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記錄術后患者的麻醉恢復情況,比較恢復自主呼吸時間、呼之睜眼時間、蘇醒拔管時間;統計麻醉期間惡心嘔吐、蘇醒期躁動、咽喉不適的發生情況,對兩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錄入的數據進行處理,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時點MAP、HR及血糖的對比
兩組T0時的MAP、HR及血糖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時,A組MAP、HR及血糖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麻醉后恢復情況的對比
A組恢復自主呼吸時間、呼之睜眼時間、蘇醒拔管時間縮短,與B組相比,麻醉后恢復情況較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A組、B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8.3%和27.8%,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治療膽囊息肉、膽囊炎、膽石癥等患者的重要方法,盡早施行手術治療可有效減少并發癥、提高臨床療效[4]。但高齡患者的機體功能比較特殊,術中血液循環不穩定,容易增加手術風險[5]。另外,腹部手術需要建立人工氣腹,一定程度上會對機體呼吸循環功能造成影響,予以全身麻醉,減輕創傷及術后疼痛,亦可促使手術患者術后迅速恢復。由于高齡患者多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特別是糖尿病屬于終身伴隨性疾病,手術機械性應激反應會導致患者葡萄糖清除率下降、血糖水平進一步升高。有報道指出[6],病理性高血糖的有效控制是改善外科危重患者預后的重要措施,控制手術患者血糖水平穩定在6 mmol/L以下,可以減少外科危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穩定血流動力學、減少應激反應、防治應激性高血糖,對手術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上,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患者常采用氣管插管全麻進行麻醉,不足之處是術后患者的并發癥多,容易影響手術療效及恢復情況。喉罩麻醉是新型氣道維持方式,其充氣、通氣設計十分貼合人體咽喉部位,可獲取較佳的氣道密封性;同時,該麻醉方式的操作簡單,手術前后心血管反應較為平穩,患者耐受性良好,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此外,喉罩通氣的刺激小,無呼吸道及口腔損傷,能夠彌補氣管插管容易發生口咽部黏膜水腫、牙齒脫落的缺點和不足。有研究表明[3],予以喉罩麻醉的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患者在插入、拔除喉罩時的心率、平均動脈壓、血糖水平顯著低于氣管插管全麻患者,提示喉罩麻醉的血流動力學穩定、血糖水平的變化不明顯,用于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糖尿病患者的麻醉具有安全性。該研究顯示:A組患者T1、T2、T3時的MAP、HR及血糖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相比,A組恢復自主呼吸時間、呼之睜眼時間、蘇醒拔管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喉罩麻醉的應激反應較為輕微,可以抑制糖尿病患者術中血糖應激性升高,且在麻醉后恢復情況方面具有優越性。該研究中,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喉罩麻醉的不良反應減少,較氣管插管全麻更具安全性,可作為糖尿病手術患者理想的麻醉方式。但應注意的是,喉罩全麻存在誤吸、反流等風險,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喉罩型號,同時確保麻醉深度,避免發生嘔吐和痙攣。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手術風險較大,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采用喉罩麻醉,有助于穩定血流動力學、降低血糖水平、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恢復。所以,喉罩麻醉的可控性良好、麻醉質量及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覃瀟茗,向前,周杰,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成本-效用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3):3938-3943.
[2] 伍強,劉孟剛,劉宏鳴,等.80歲以上高齡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1):36-37.
[3] 張裴森,何春梅,黃麗蓉.全憑靜脈麻醉和靜吸復合麻醉對糖尿病膽囊切除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血漿腫瘤壞死因子α與白介素6水平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3):86-87.
[4] 王福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3-4.
[5] 王敬秋.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對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糖尿病患者術中血糖產生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2):122-123.
[6] 姜伯彬.不同麻醉方法對高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精神狀態及胃腸動力影響的對比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3):52-53.
(收稿日期: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