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是我國社會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中華民族大家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寶庫中的寶貴財富。而哈尼族舞蹈又是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和最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里蘊含著哈尼族人民所獨特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對祖先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白鷴鳥傳說”寄托著一種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感恩,傳達著哈尼人民對自身民族歷史的認同感。
關鍵詞:哈尼族;舞蹈文化;棕扇舞;非遺;民族習俗;傳承;發展
一、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及概況
我國云南紅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區是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哈尼族參與自治的民族自治地方。全州共有七十萬哈尼族人口,占世界上哈尼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我國境內哈尼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全州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在我國云南紅河、瀾滄江、哀牢山境一帶均有大量的哈尼族人民聚居于此,其中新平縣、墨江縣、元江縣、元陽縣等地區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哈尼族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社會時期,為了祈福消災,避免禍事,人們就會經常舉行一些祭祀活動來表達對鬼神的敬畏,祈求神靈能夠庇佑子孫,保佑村寨安寧。關于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和傳說是這樣的:遠古時期,一名叫“奧瑪”的哈尼族先祖母要將棕扇舞傳授給本族的中老年婦女,但是在還沒有教完的情況下,先祖母“奧瑪”就升天了。先祖母生前插在村頭的拐杖,很快就長成了參天大樹。千百年來,“奧瑪”神樹護佑著哈尼族的子孫后代。她供給哈尼人永不枯竭的清泉和肥沃的梯田,使哈尼族的子孫豐衣足食、六畜興旺。哈尼族后代籽‘奧瑪”神樹視為哈尼族先祖母的化身,全村婦女每逢農歷二月屬?;驅倩⑷?,都要聚集到“奧瑪”神樹下,隆重地跳起“棕扇舞”,用以緬懷“奧瑪”先祖母及“奧瑪”中樹的恩澤。
在哈尼族傳統節日中,“棕扇舞”作為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舞蹈必然會出現在這些重大的民俗活動中,比如哈尼族的“扎勒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和“阿瑪突”(祭寨神)等節日盛典里,必然少不了“棕扇舞”的出現。這是他們對先祖的一種告慰和緬懷,祈禱先祖庇佑莊稼豐收,人丁興旺,這也正是哈尼民族精神和性格的一種體現。
二、“非遺”目錄下的哈尼族棕扇舞現狀
從目前的“非遺”發展情況來看,云南省雖然作為哈尼族人口聚居大省,正式被納入國家級省級名錄體系的哈尼族非遺傳承人數量相當稀少,并且在哈尼族聚居區域的分布也非常不平衡。
當前,我們云南省通過實施《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政策直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年進行一定經濟補貼,也極大提高傳承人地位,獎勵為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得到這樣的重視和認可,民間藝人們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并且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講習班、傳習館等各種特定方式,傳授技藝的途徑和范圍日益擴大,眾多藝術工作者開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技藝持學習、尊重態度。例如,云南藝術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活動月中,邀請到了哈尼族民間老藝人到大學課堂進行授課,其授課內容就包括了哈尼族傳統棕扇舞及硭鼓舞,使當代大學生能近距離的感知觸碰我國少數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精髓。
從國家注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體制中不難發現,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我們應該把自然條件、社會環境、人文歷史結合起來將其本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來進行評估,否則毫無意義;因為沒有一種文化是可以從它本身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土壤中剝離出來進行高低劣等的判斷。
三、傳承和保護讓民族之源不竭
筆者通過一系列的書刊查閱及田野調查,在思考后對哈尼族“非遺”文化之一的棕扇舞進行調研,發現了一些現狀下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第一,哈尼族棕扇舞屬于傳統舞蹈,為上一輩口傳身教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這在口傳心記過程中未免出現遺漏。目前,云南省作為民族文化傳承大省已在各高校均有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以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為例,連續多年請到云南各民族優秀的舞蹈傳承人到學院課堂進行授課,給專業班的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更多的機會直接向民間藝人討教傳統舞蹈。
第二,不能單一的只是為了傳播民族文化而開發旅游觀光,旅游資源的開發固然對民族文化傳播起到一定的宣傳和了解作用,但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還是要更多的去拓展民族舞蹈的文化空間,按照“非遺”工程的方向,從專業學術的角度,拓展其文化特征,讓民族舞蹈以最原始的文化面貌呈現在公眾視野。
第三,同時,如今媒體在生活上的介入,已經成為了民族文化最大的宣傳載體和平臺,媒體應該發揮其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在各社會層面上打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族民間舞的認知和宣傳,讓更多的民眾得到文化傳承的普及,讓更多的藝術傳承者得到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