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中國游客在瑞典旅館“被驅逐”事件在討論聲中不斷發酵,被警察驅趕的曾先生一家也已離開瑞典。瑞典方面則表示,會指派專門的檢察官對案件進行獨立調查,以確定警方是否有失職或違法行為。
事件情況大致為:曾先生帶著自己的父母,于9月2日凌晨抵達斯德哥爾摩市一旅店準備住宿,按約定應該當天中午12點入住,旅店破例在大堂接收了他們,并調低大廳的音量讓他們休息。曾先生自己說,在外出尋找旅店時他遇到一位沒找到旅店的中國女留學生。由于深夜室外氣溫僅有9度,附近有難民和醉漢,就帶著她回到旅店取暖。此后旅店工作人員態度“突然變得惡劣”,并叫來了警察。
視頻中,曾先生和母親一起號啕并倒地不起。警察將他們拉到郊區一座附近有墓地的教堂后放下。警方行為是否得當還在等待調查,但一些網友看過事件視頻后的評論是:“太丟人了”“蹭住”“大吵大鬧”,將他們的行為歸結于“素質差”。
且不論涉事酒店和警方處理方式是否得當,但通過這一事件我們都應該反思一下:有些同胞在海外最缺的還真不是語言和溝通能力。
那缺什么呢?是“守規矩”的能力。
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我們應當尊重社會的規則,也要努力去理解其他國家、其他文化里的規矩,從而去“守規矩”了。
國人常認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遇見什么事第一反應是“好商量”。可人一活,規矩就真的死了。結果是越守規矩的老實人越吃虧,越守規矩的企業、商戶越吃虧。而在西方人眼中:規矩是死的,人也只能跟著規矩來。訂的是白天的房子,就應該白天來住;允許你破例,不代表能允許你引進其他人破例。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立規矩”呢? 通過罰款或者行政執法是一個方式,新加坡等國家都在用。
不過本周恰好有另一則關于旅店住宿的新聞,也耐人尋味:一位在日本出租民宿的房東遭遇了三名中國女留學生房客,把他的房子“造”得面目全非,垃圾遍地都是,氣味令人作嘔。但對方霸氣回應:我們給錢了。
這件小事說明了“守規矩”背后的深層問題:無論在哪個國家,得當行為不僅是靠外在處罰維系的。外在的規矩好立,內心的邊界和分寸感才是尊嚴和素質的體現。所以,做好國民素質的教育和良好習慣培養才是第一位的。
在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當下中國,如果要讓我們的國民更有尊嚴,讓我們的法律和規矩更有尊嚴,不妨以瑞典這件小事為引子,充分討論,讓大家懂得規矩大于天的道理。
而通過曾先生一家的遭遇,也不得不提醒一下打算出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一定要遵守當地的規章制度、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就算非要“講人情、論情理”也不可以打破規則。
退一步說,做不到里外都自律,那么至少規定自己:出國前趕緊先去了解一下當地文化和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