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臺風“山竹”9月14日在菲律賓呂宋島的東北端登陸,被世界氣象組織稱為“一年中最強的熱帶氣旋”。它造成中國南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以及登陸地菲律賓的嚴重災情。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至少69人在“山竹”造成的災難中喪生,其中中國廣東有4人,菲律賓有至少40人。
巧合的是,在美國,颶風“佛羅倫斯”也在9月14日襲擊了北卡羅萊納州等地。洪水蔓延至南卡羅萊納州和北卡羅萊納州的整個內陸區域,兩個州附近的部分山區出現了山體滑坡危險,數萬人的供電被中斷,全國因“佛羅倫斯”死亡的人數已升至32人。CNBC的報道顯示,“佛羅倫斯”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破壞預計將至少達到170億美元至220億美元。更令人擔心的事實是,受災地區未來還將繼續面臨降雨和洪水。穆迪分析公司稱,“佛羅倫斯”將成為史上損失程度最高的10次颶風之一。
“山竹”和“佛羅倫斯”等超級颶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但它們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和提醒了人類。因為頻繁造訪的颶風為人們提供了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形成關系的新證據。
據《科學美國人》雜志網站的報道,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資深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斯說,“佛羅倫斯”的破壞力量將新的研究成果強調了出來。它表明,暴風雨的強度是被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增強的。而由美國和其他國家共同支持的系統“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監測到的數據顯示,海水溫度在525米的深處仍然在上升。
美聯社于9月17日發表了一篇報道,記者針對全球變暖和颶風之間的關系咨詢了17位氣象學家和科學家,其中少數專家仍認為,把颶風這樣的單一事件歸因于全球變暖應該謹慎,而大多數科學家表示清楚地看到了“佛羅倫斯”們背后的人類活動痕跡。
上述科學家們在2017年的颶風“哈維”過后幾個月,發現了全球變暖會顯著增加暴雨的可能性。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氣候科學家金·科布認為,幾十年降雨記錄的可靠數據基本可以確定,氣候變化增加了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科學家們還發現,空氣每升溫1華氏度,“佛羅倫斯”們就能多容納將近4%的水(升溫1攝氏度的話可多容納7%),在此情況下,颶風會提供更多能量來加劇暴風雨的形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科學家吉姆·科辛對此表示:“颶風產生的水量無疑是我們找到的最強關聯。”
哥倫比亞大學氣候科學家凱特·馬文則在9月初的專欄文章中提到,雖然平時我們所說的“天氣”不能等同于“氣候”,但氣候變化確實可能使雨量變大、熱浪更熱,讓極端天氣更頻繁。如今我們已經有理由懷疑,氣候變化在最近這些天氣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少業內人士同時提出,政府應該對這類災害多做準備。地理學家米卡·麥金農認為,災難來臨時撤離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很難有應急管理人員能輕易發出疏散命令,一旦這樣做,政府就即將面對大規模流離失所、支持系統脆弱性增加、公信力喪失等無數風險。氣象專家馬歇爾·謝潑德則呼吁媒體、氣象研究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向公眾傳達颶風的致命危害——洪水,打破“以風為中心”的新聞報道,多進行相關科普。他舉出的例子是:“佛羅倫斯”過境后有居民認為風暴降級就可以返回家園,但殊不知颶風帶來的超大降水量才是“致命殺手”。
颶風帶來的損失無法改變,但人們永遠可以在此基礎上,對災難的研究、預測、媒體傳播和管理進行必要的改進。亡羊補牢,但愿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