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權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上市籌集企業發展資金,投資者通過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投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通常是投資者最關心的信息之一,但各上市公司業績良莠不齊,業績差別很大,有不少公司粉飾其會計報表利潤,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大做文章,損害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本文先介紹了非經常性損益的國內研究現狀,非經常性損益定義或概念,繼而引出現在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目的,討論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的危害,最后對相關方為消除這種現象提了幾點建議:完善會計與證券相關規定;合理制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考核指標;逐步建立“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上市公司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利潤操縱
一、非經常性損益和利潤操縱目的基本概述
根據證監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2008)非經常性損益是指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正常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特殊和偶發性,影響報表使用人對公司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斷的各項交易和事項產生的損益。
利潤操縱的目的:
(一)取得上市資格、增發新股或配股,籌集資金
如首次IPO要求連續三年盈利;再融資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如配股要求最近3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增發要求最近3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1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這一凈資產收益率對于多數公司來說有著很大的壓力,那些盈利大不到要求的公司,特別是實際凈資產收益率均接近6%或10%臨界值的公司,就會采取操縱利潤,來達到配股或增發的目的,調高利潤。
(二)為了避免加冕“ST、PT”或退市
當上市公司經審計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均為負值,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時,就會在其股票名前“ST”,當上市公司出現連續三年虧損等情況,其股票將會暫停上市,就會由“ST”變為“PT”,就會終止上市而“摘牌”,這是任何上市公司不愿意看到的。當有些公司預計將發生虧損時,會制造虛假業務,虛構利潤,欺騙證券市場監管者和投資者。
(三)管理層為了獲得更多的薪酬,為完成考核指標,調節利潤
有的上市公司所有者對管理層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指標,將薪酬和各項經濟指標掛鉤,而利潤指標一般是最重要的指標,管理層為了在自己的任期內獲得更多的薪酬,往往會在短期內虛構經營業績,編造虛假利潤,或者平滑報表利潤,在以后年度也能完成考核指標,讓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二、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的危害
(一)影響政府相關部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
政府部門是主要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國家統計局對全國經濟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將統計的數據提供給有關的政策制定機構,如發改委在統計局統計的信息基礎上制定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方針,就需要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國家稅務部門進行的稅收征管是以財務會計數據為基礎的;證券管理部門無論是對公司上市資格的審查,還是公司上市后的監管,都離不開對會計數據的審查和監督。一旦利潤被操縱,會計報表被粉飾,必然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失真的信息將影響關于國民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統計資料,對以此制定的國家長、短期發展計劃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起誤導作用,使國家宏觀調控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進而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二)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證券市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過發行股票為上市公司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個平臺,引導資金流向發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我國上市公司不僅普遍存在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現象,而且獲得非經常性損益為正值的公司數量遠遠多于發生非經常性損益為負值的公司,大多數上市公司通過非經常性損益調高利潤。經筆者調查統計中國上市公司2009年報1714家上市公司中非經常性損益為凈收益的公司為1446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84.36%,2010年報2145家非經常性損益為凈收益的公司為1855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86.48%,2011年中報2278家非經常性損益為凈收益的公司為1902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83.49%。對于這些業績相對較差,但又想保持上市資格、避免ST以及退市的公司來說,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利潤操縱有著神奇的功效。這些公司有的已經連續幾年利用這種手法調高利潤成功的逃避了被ST以及退市的命運,依然占據市場寶貴資源,長此如此影響市場公平,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帶來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影響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對上市公司的不利影響
運用非經常性損益調高的利潤,可能只是獲得的表面風光,有些不會獲得實質性的利益。非經常性損益是偶然、非持續性發生的損益,不會給公司帶來持續的利潤,有些甚至不會帶來現金的流入,只能是利潤報表的表面風光。在光鮮的外表下,公司還會背上了沉重包袱,不利于公司長久發展。當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認為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整利潤是一件正常的事,并且還是合法的,只是不太合理,這就變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公司的人員從管理層到普通操作工都認為無需努力的工作,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管理層不再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努力,而是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可以調節利潤的各種事項和方法上。這樣也能保住上市資格,依然免費占用從市場圈來的資金,同時導致公司業績惡性循環,最終退市。
三、對消除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現象的建議
(一)完善會計與證券相關法律法規,減少不確定性。
當前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改革也要求給予企業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在會計制度上目前要做的是如何把規則制定得更具體和更具可操作性,對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上要有所限制,避免企業通過會計政策和方法的缺陷來調節利潤。如:會計的折舊方法;減值(跌價)準備等,不能僅由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決定就可隨意更改。稅務部門應要求上市公司對這些會計政策和方法更改作為合理解釋并備案,減少上市公司的更改的隨意性。進一步完善證券業相關法律法規,消除利用相關規定的條文的漏洞或空白調整利潤。近幾年國家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做大做強資本市場,有些公司通過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甚至違法的手段,將公司表面上符合上市條件,騙取了上市資格。為更好的發展資本市場應制定更嚴格的股票上市條件,將業績不好弄虛作假的上市公司退出股市,對上市公司特別處理(ST)和退市的條件改為更加嚴格。如:將股票特別處理(ST)的條件改為只要符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虧損或現金凈流量為負值”;將股票退市條件改為只要符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三年虧損或三年現金凈流量為負值”。
(二)合理制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考核指標
上市公司高管人員是公司的最重要的資源,而人也是容易變的資源,如果考核指標定的正確合理,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對公司的業績提升創造好的條件,而如果只注重某一個財務指標數值,不分析其質量,目前上市公司對高管人員考核,通常是將凈利潤作為最主要的指標,利潤與薪酬掛鉤,而不考慮利潤的構成,僅考核一個數值。決定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只將利潤指標作為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如果上市公司在制定考核指標時,扣除正常經營外的收益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為正值的部分,激勵高管人員將精力用在公司的正常經營管理上,如降低成本,創新產品等等。
(三)逐步建立“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上市公司的最終目標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理解為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或者企業所所創造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在考慮了企業所有者的權益的時候,幾乎沒有考慮相關者的利益。作為企業的相關者(包括債權人、職工、企業經營者、客戶、供應商、政府等)也為企業承擔著風險。“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一個理想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很多人認為太理想化了,實現不了,但理想能不能成為現實,需要去嘗試和實踐。如果能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制定出具體的指標,加入到上市條件中,企業就不再是一個只為自己考慮的牟利組織,而是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創造了企業的新的功能,達到多贏的局面,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
四、結論
筆者認為我國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現象較普遍,且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非經常性損益為正值(即收益)的上市公司占絕大部分;用非經常性收益調高利潤,粉飾財務報表,主財務報表變的漂亮,更主要是避免被ST和被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