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婷
[摘要]近年來,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狀況,引起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研究,研究得出主要原因得益于中國特殊的財政體制,中國在近30年來,不斷在更新轉換制度,在探索中尋找出現有的制度。雖然經濟高速增長,但我國在財政體制上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引起關注,只有積極改善,中國經濟才可能一直保持增長。筆者對于我國財政體制現狀以及財政體制問題以及改善建議做出了詳細描述。
[關鍵詞]財政分權 地方財政體制 體制改革
財政分權的體制推廣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但是如果財政規劃不合理,導致地方掌握財政權力過大,使地方財政發展嚴重失衡,反而限制了地方財政的發展。明確我國財政狀況,對地方進行合理規劃,針對財政分權存在問題,作出適宜地方財政的策劃,才能保證財政分權體制發揮最大效果。
一、我國財政分權發展的現狀與重要意義
根據我國歷史發展經驗,集中權利,統一管理的方式是不利于民眾積極性的創立,不利于制度或者技術及時進行更新。中國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現有的分權制度還沒有完全改革,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隸屬職業還沒有分配清楚,現階段我國還處于中央政府掌握主動權,民主分權決策制度還不完善。實際上,我國自1994年稅制改革到現在,一直在積極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現階段經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這一過程還沒有最終完成。我國現在還有很大程度的財政分權空間,中央政府可以適當將權力下放到各個地方政府,再依次下放到地方市場,調整我國現在不均衡的政府與市場的活動范圍,達到政府行為適應市場發展程度,避免政府強制性干涉的狀況出現。強制性參與市場經濟發展,不僅干預范圍十分有限,對市場經濟改善也起不到良好作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采取合理分工,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能力和支出責任范圍,這有利于減輕現有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地方民眾對于經濟發展的參與程度,讓財政更具有民主性、自由性。
二、關于我國財政體制的改革
(一)我國地方財政的基本狀況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有34個省以及眾多的市鎮。在我國的財政收入和支出構成中,大約有一半及以上的收入和支出發生在地方政府中。針對這種情況,研究好地方財政的發展策略對于我國財政發展就會產生很大幫助。可以這樣說,省以下財政體制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到中央與地方分稅制財政體制的整體效果,政府間財政關系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地方財政問題的恰當處理。自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的地方財政體制大致上經歷了統收統支、收支掛鉤以及分稅制三個主要階段。最開始要求地方政府將全部收支全部上交到上級政府,如果有需要支出,再上報劃分,流程繁瑣復雜,所需時間也較長,漸漸地地方的財政采用分稅制體制,在核定財政收支后,由地方政府進行收支管理,收入多支出也會增多。在傳統的體制下,收支不平情況嚴重,鄉鎮經濟基礎差,劃撥資金遠大于收入,實施新型政策之后,收多少支多少的體制,極大的激勵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渴望,政府只需要定期進行一定補助就可以,也縮短了下撥款時間,增加了財政相關工作效率。
(二)關于完善我國財政體制的研究
完善地方財政體制必須要遵循大的基本原則和總體方向,從而是體制調整和改革能夠積極順利穩妥的進行,否則很有可能“種下的是龍種,收獲得卻是跳蚤”。我們要遵循財政分權的基本原則規范,適度進行財政分權,合理對下一級政府分配權力以及工作范圍,掌握好分權以及集權的分界點,過度集權和過度分權都是不利的。只有找到平衡之處,才能享受到集權與分權的好處。明確財政分權與財政體制的不同,找到概念界限,劃分研究范圍、方向以及研究目標。有些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遇到阻礙,盲目的將錯誤歸咎于財政分權的體制上,實際上,財政體制也需要因地制宜,生搬硬套其他的成功案例,其實并不一定適用自己城鎮的發展。明確概念,也能更好的找到不足之處和改善方法。我國還需要重新劃分各級政府事權范圍、人員分配情況。現階段地方政府承擔著當地百姓的經濟生活狀況,但是中央政府卻掌管著主要資金的劃分,使得地方政府所承受責任與所管轄權力十分不匹配。因此中央政府要給予地方政府能真正將行動匹配構想的權力。中央政府也要將事權分散,適當配置人員,避免越位、缺位的現象。政府也需要正確分配市場化的責任,與市場進行合作發展,在正常情況下,不干預市場正常的競爭發展情況,不因為政府私人的產品而進行惡意競爭。在市場情況混亂時,才介入幫助理清市場環境。摒棄傳統政府大包大攬的模式,讓市場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財政發展還有艱巨的任務,影響財政發展的因素也是多重多面的,國家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針對地方進行體制改革,適度財政分權,明確財政分權與財政體制的概念,完善財政部門人員配置,不僅要關注財政分權的主觀特性,也要兼顧財政分權的客觀性,全面發展實現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規范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