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舒婷
[摘要]在保險法中,受益人的指定是受益人制度中需要研究的基礎性問題。隨著我國立法制度的各項完善,在新施行的保險法司法解釋三中對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指定做了規定。但在理論界和實務屆,受益人指定不明時該如何確認受益人是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本文將結合司法解釋三第九條之規定來研究人身保險合同中指定不明時受益人的確認。
[關鍵詞]保險受益人 受益人的確定 《保險法司法解釋(三)》
一、保險受益人的概念及其適用范圍
(一)保險受益人的概念
保險受益人,是指權利人在保險合同中有權獲得保險索賠的人。雖然受益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但卻是保險合同中純獲利的重要關系,是保險人直接給付保險金的對象。
(二)保險受益人的適用范圍
我國將受益人僅在人身保險中有規定。《保險法》第十八條第2款中規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受益人的概念是被保險人在人壽保險提供死亡保障時無法享受死亡保險的概念。因此被保險人優先享有請求保險金的權利。
二、保險受益人的指定存在的爭議
在保險實務中,很多糾紛問題都是由于受益人的指定問題導致的。《保險法》第三十九條規定,被保險人或投保人指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受益人的指定也須經過被保險人同意。但在現實中,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時,未經被保險人同意而指定受益人的情形也較多,此種指定的法律效力如何也存在爭議。
《保險法》第十八條第1款第2款規定人身保險合同,但并未明確規定如何填寫“法定”“法定受益人”“法定繼承人”等模糊的受益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保險實務中,有些保險合同的受益人的項目欄里只是大概填寫受益人的信息或對所填寫的受益人信息要求很模糊,這也增加了實務中的諸多爭議。
三、如何理解未指定受益人或指定受益人不明
保單受益人享受的是受益權,該權利是由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指定而非繼承取得。據《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乃被繼承人死亡時所遺留的合法財產,而身故保險金是以被保險人死亡為其產生的前提,即被保險人死亡發生后方可能產生身故保險金。身故保險并非被保險人的遺產。因此,保險金屬于受益人所有,不會用于償還被保險人債務,法院也無權凍結這部分資產。在保險實務中,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如果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指定受益人的填寫不規范以致無法準確確定受益人是誰以及受益人死亡或者放棄受益權等情形發生時,從為照顧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生活角度,有必要將身故保險金遺產化,用于保障繼承人生活所需。
四、保險法司法解釋
(三)第九條的分析
(一)當受益人填寫為“法定”“法定受益人”時,該如何認定
在保險實務中,時常出現在受益人一欄填寫“法定”“法定受益人”的情況。根據我國《保險法》對受益人指定方式的規定,以“法定”“法定受益人”既不屬于列舉式指定,也不屬于概括式指定,因此如何確定此種方式指定的受益人,在理論界和實務界產生了分歧。
根據保險法司法解釋(三)中第九條第2款規定,從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真實意圖角度出發,將保險合同中以“法定”“法定繼承人”方式指定的受益人,明確為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更加符合被保險人的真意。
(二)當受益人填寫為“法定繼承人”時,該如何認定
當保險合同中約定的受益人作為“合法繼承人”填寫時,保險金是否已轉換為被保險人的財產,或者約定的“合法繼承人”是否為受益人,應當明確界定。保險公司應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結合繼承人的身份和繼承令確定受益人。
由于保險合同簽訂時,被保險人并未死亡,根據《繼承法》第二條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的規定,繼承人的身份也是在被繼承人死亡時才確定,因此保險受益人的確定應以保險事故發生即被保險人死亡時確定的法定繼承人名單確定。若指定“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時,即屬有指定受益人的保險契約,應由‘法定繼承人基于受益人的地位取得保險金給付請求權。”
(三)受益人僅為身份關系的認定規則
在保險實務中,當發生保險事故時,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身份關系可能與保險合同簽訂時的身份關系相同,也可能已經發生變化。根據第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如果受保人的身份在被保險事件發生時發生變化,由于與被保險人沒有利益沖突,根據保險事故發生時與被保險人的身份關系確定的受益人通常也是與投保人生活密切之人。
當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時,受益人仍然根據司法解釋第九條第2款規定,在保險合同成立時,受益人是根據與被保險人的身份關系確定的。如果保險事故發生時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身份關系不發生變化,則受益人是在保險合同訂立時符合被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意愿的人。
(四)以姓名附加身份方式指定受益人,當身份關系發生改變時,如何確定受益人
在我國的保險實務中,當配偶被指定為受益人時,通常需要寫上姓名、出生日期和有效證件以及被保險人的關系。由于長期的人身保險合同,當保險人的婚姻狀況發生變化時,有必要及時對受益人進行變更。否則,被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意愿難以保證,容易引起沖突和法律糾紛。司法解釋三已明確指定姓名附加身份的方式應理解為與姓名和身份之間的協議。如果發生保險事故,原始合同規定由“姓名”命名的人與“身份”對應的人不同,此時被保險人又已經死亡,無論直接確定其中哪一人為受益人都難以說是對保險人真意的完全尊重。
五、總結
綜上所述,保險法司法解釋三對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關于保險受益人指定不明的情形作了明確規定,這不僅有利于保險合同的履行,而且能夠從根本上保障當事人和關系人的利益,實現保險制度宗旨,最終實現保險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