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松
我國傳統醫德思想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形成、發展、完善,是我國醫學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追溯我國傳統醫德發展史,強調醫乃仁術、天人合一、人際和諧和中庸之道,為現代反思醫學發展、追問醫療目的、建構醫德模式提供了歷史參照,是今天醫德建設和醫德修養的重要智力支撐,對加強醫務人員職業素養塑造有著重要啟示。
一、我國傳統醫德思想的主要內容
(1)珍生貴生,醫學母體的內涵。生命至上,這是醫學本體根源。《內經》有:“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唐代孫思邈曾言:“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體現了生命的珍貴和醫德的重要。肖綱在《勸醫論》寫道:“天地之中,惟人最靈。人之所重,莫過于命”。張景岳在《類經圖翼·自序》中論及:“醫之為道,性命判于呼吸,禍福決自指端,誠不可猜摸嘗試,以誤生靈……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人參兩間,惟生而己,生而不有,他何計焉”,強調從醫者要對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
(2)醫乃仁術,行醫施治的宗旨。“仁”是儒家道德思想體系中最完美、最高尚的人格境界,是古代知識階層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孟子·梁惠王上》中,明確醫術是仁術,是表達“愛人”,“救人”的技術。《帝王世紀》載:“伏羲氏畫八卦嘗百草而制九針,以拯夭枉”;《淮南子修務訓》記:“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蘊藏著古代樸素“仁愛救人”的醫德思想。中醫傳統醫德仁學內涵的三大要素:“仁心”、“仁人”、“仁術”,只有“心存仁義之心”的“仁愛之人”,才能將醫學真正變成濟世救人的“仁術”。“仁心”方面:孫思逸在《大醫精誠》從職業角度對醫者以“仁心”立術立業進行了系統論述,并提出:對病人不論“貴賤貧富,長幼妍量,華夷愚智”,都要一視同仁。“凡大醫治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如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醫家龔廷賢《醫家十要》的“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醫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理。“仁人”方面:把“仁”作為評判醫生資格及道德操守的基本標準。如晉代楊泉在《物理論》中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醫門法律》中也認為:“仁人君子必篤于情,篤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仁術”方面: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即說:“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明代裴一中在《=言醫》中也指出:“醫何以仁術稱?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無間也。醫以活人為心,視人之病,猶己之病”,鼓勵、鞭策醫者以仁愛之心、善待患者、博愛群生。
(3)精益求精,博極醫源的精神。為醫者必須有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素問·征四失論》指出;“道之大者,擬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如果不明醫道的神圣職責,不能明了其至理,則貽誤不淺。《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要求學醫者應具備廣博的知識背景,“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孫思逸在《大醫精誠》中強調了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張仲景認為醫學知識深奧復雜,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對習醫者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要全面掌握、精益求精、刻苦鉆研、提高醫術。
(4)貴義賤利,尊重同道的品德。孫思逸在《大醫精誠》中指出:“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清代《吳鞠通行醫記》中亦寫道:“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為立德”。清代名醫費伯雄亦說:“為救人而學醫則可,為謀利而學醫則不可”,都表現了古今良醫重義賤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同時,要有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孫思邈在《大醫精誠》篇中論述了醫生與同行之間的關系:“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陳實功所著《醫家五戒十要》中倡議:“凡鄉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_表現了同業之間互相敬重,虛心好學的品德。”
(5)嚴于律己,自律自修的品格。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醁兼陳,看有若無”,強調了醫生應該注重言行,嚴于律己。清代醫學家張璐說:“學術固思精進,言行亦當注重,方能得病人之信仰”。《張氏醫通》中提出十戒:一、薰蕕時習戒;二、持才妄作戒;三、任性偏執戒;四、同流合污戒;五、因名誤實戒;六、師事異端戒;七、貧富易心戒;八、貴賤混治戒;九、乘危茍取戒;十、詆毀同道戒。陳實功在《醫家五戒十要》中規定:“凡視婦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診視,倘旁無伴,不可自看”,認為從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更要有自律自修的品格。
二、當前醫生職業道德突出問題
(1)價值觀不健康。有些醫生經受不住這些不良觀念的誘惑,價值觀念扭曲,導致在醫療工作中做出了一些與醫學倫理學道德標準相背離的事情。“開大處方、小病大治”、“開貴藥、新藥”現象屢見不鮮。
(2)人文關懷確實。醫務人員職業意識淡漠、責任心缺乏、主動性差、耐心度不夠等都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有些醫生自身職業道德素養較低,對患者的治療過于程序化、機械化,盲目停在單純的技術范圍內,過度依賴生物醫學技術,沒有從人性的角度來實踐醫學倫理學的要求,在治療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醫學人文關懷。
三、傳統醫德思想對當代醫學職業精神塑造的啟示
醫學職業精神是指業醫者表現在醫學行為中的主觀思想,是其在醫學實踐中創立和發展的基本從業理念、價值取向、職業人格及其職業準則、職業風尚的總和。我國傳統醫學職業精神走過了漫長的萌芽與積累的階段。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模式的不斷轉型,新技術的日益變化,對當代醫學職業精神有著新的要求。
(1)注重職業信念的塑造。職業信念是醫務人員在職業認識、職業情感和職業意志基礎上,內心逐步養成的一種實踐職業義務的真誠信仰和執著追求。年輕醫務人員,職業信念不牢,需要正確引導。醫院要堅持不懈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職業信念培育,幫助醫務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為民服務、救死扶傷的職業信仰和道德情操深入人心,落于行動。
(2)注重醫學人文的重拾。醫學人文精神是醫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關注服務對象情感體驗的精神。醫學人文精神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是尊重生命,關愛患者,以人為本。醫務人員要提高對醫學人文性的認識,把思想教育引導和文化情感激發潛移默化地結合起來。加強人文知識的涉獵,如文學、倫理、心理、社會等社會科學相關知識。在醫療實踐中自覺養成人文關懷的習慣,開展人性化服務。通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互動共進,從而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3)注重職業道德的培育。加強職業道德理論學習,注重職業道德規范、醫務人員行為守則的學習。完善職業道德制度建設,強化培訓,重視投入,不斷提升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準和層次。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宣傳、培養和弘揚醫學職業道德,使之成為醫務人員的一種覺悟、責任、境界,從而能夠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做到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歷代醫家受其所處時代、所在階級及經濟地位的影響,在論述醫德時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封建意識和迷信色彩。所以,對于我國傳統醫德思想應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對其中優秀部分進行繼承弘揚,對封建糟粕應持徹底批判擯棄。醫學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使醫務人員的職業精神面臨新的考驗,需要我們從傳統醫德思想中吸取精華,樹立良好的敬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牢固職業信仰,盡職盡責地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