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王四海
[摘要]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和輝煌的成績,但是個別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本文詳盡分析了城鄉公共服務等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公共服務;土地流轉;城鄉和諧
城鄉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制約城鄉一體的重要因素,收入差距擴大、公共服務不均衡、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都是影響城鄉一體化順利進展的重要原因。
本人研究發現,目前城鄉二元結構在增強,城鄉之間出現新的不平衡。特別是農村公共服務、土地城鎮化問題更大。
一、城鄉一體化問題分析
(一)農村公共服務的財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近年來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農村衛生投資比重不高,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衛生管理和服務跟不上,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方面,國家對農村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在市場之外,還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建立一些必要的配套制度,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公平,以利于人們順利、安全、穩定、公平地流動。
(二)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工業化快于城鎮化速度
由于擔心外來民工轉化為本地居民帶來巨額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一般會對外來民工轉市民持很強的排斥態度。而且,由于土地財政的體制性動因,地方政府有通過擴大城鎮建成區面積來獲取土地出讓金、提高其財政能力的沖動。
二、解決城鄉一體化問題的建議
以上城鄉—體化中存在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制度安排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需要構建財政支持和“反哺農業”的機制“反哺農業”的操作機制研究
制度安排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需要構建財政支持和“反哺農業”的機制;構建農業產業化的良性運行機制;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流動機制以及就業機制和動力機制;構建完善的城鄉社會保障機制;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機制。
不僅要求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還要求通過各種渠道把公共服務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建立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機制,就是要把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公共衛生系統等納入政府公共財政的范圍,主要通過政府投資,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農業產業化的良性運行機制
1.首先要健全政府宏觀指導與調控機制
盡力避免走入產業地域分布過散的誤區,或因長官意志泛濫而走入低水平重復開發、產品低質的誤區。本著有資源優勢、有市場開發潛力、能帶動農民致富的原則進擇資源優勢突出、市場前景看好、質量和效益高的產業與產品作為開發重點。政府的宏觀調控引導主要體現在政策的制定、優勢農產品區域建設規劃。
2.其次,要健全土地流轉機制
這是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必備條件。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多種土地制度的創新形式,特別是股份合作制,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集體擁有所有權,農民擁有承包權,實際經營者擁有經營權。
農民通過擁有的承包權參與土地入股和分配收益,使土地使用權商品化,以促進土地的合理配置。
3.要嚴格遵守國家政策
2016年我國出臺《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嚴令加強土地流轉用途管制。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
嚴禁借土地流轉之名違規搞非農建設;嚴禁在流轉農地上建設或變相建設旅游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別墅、私人會所……
其實,不管國家出臺了什么政策還是措施,從實際上看,工商資本或游資進入農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表現多種多樣,有的是隨意改變土地用途,打著農業產業化或糧食生產、搞設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的幌子,搞非農非糧產業,比如房地產開發;有的蓄意囤地,想發農業財。
還有大規模搞土地流轉,但是投資隨意,市場不看好、風險難避,給農民帶來租金等損失。更有熱錢涌流,抱著幻想,搞所謂的田園生活;或著假借農村舊村改造、投資囤房囤地,借機炒作哄抬房價……
眾人只看到了其中蘊藏著的巨大利益,風險往往不被人重視或者說漠視。有些農地的占補平衡實質上是什么?占優補劣、占多補少、巧立名目;復墾是假,要錢是真,往往打土地開發或買賣的主意。
《參考消息》早在2011年4月21日載,美國媒體報道,耕地遭侵占威脅中國糧食安全,文章稱,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到2008年,中國的耕地共減少833萬公頃。現在耕地已經減至1_2億公頃(18億畝)這一政府設定的“紅線”。
4.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機制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部署了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4項改革措施。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就屬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之一,生態建設的任務也越來越迫切,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美好生態環境是黨和人民的新要求、新愿景、新希望,更是新機遇、新挑戰。著力打造一個整潔、有序、美觀、便民的品質中國,這既是對我國近年來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國補足生態短板、加強環境保護提出的更高要求。
建立政府綜合決策機制,在確定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及區域開發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加強戰略環影響評價,防止和避免因決策失誤給經濟、社會和環境發造成重大損失。
只有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才能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