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勃
[摘要]今年是新四軍成立八十周年,新四軍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高舉抗日大旗,挺身而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可歌可泣。新四軍的廉政建設在今天看來仍然超越了時空,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四軍 廉政建設
一、新四軍加強廉政建設的原因
(一)部隊構成的復雜
新四軍最初是由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組成。在改編中,還有葉挺召集的一批故舊與知識分子,以及從延安派來的干部、抗大培訓的新學員等。皖南事變后,新軍部成立,隴海路南的八路軍又編入了新四軍的戰斗序列。在敵后抗日斗爭中,還吸收了大批當地干部,包括剛參加新四軍的及從地方黨政系統轉入的,乃至一部分投誠的、俘虜的??梢哉f新四軍干部戰士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域、階層,參軍又有不同的動機,素質文化良莠不齊。有少數人是抱著升官發財的個人目的而來。陳毅曾指出:“本軍內部現在存在著許多危險的傾向,如某些干部腐化墮落開小差,以及許多不良傾向之發生等。這就說明本軍的少數分子已在蛻變。”
(二)尖銳的斗爭環境
新四軍處在日偽、頑、我“三角斗爭”中,除了面臨著殘酷的敵后軍事斗爭外,敵方也在利用各種宣傳工具不停地進行反動宣傳。因而,有一小部分人對革命厭倦,想個人享樂,不愿繼續艱苦奮斗,有離開革命的傾向。還有一部分擺老資格,不求進步,只求報酬。
(三)華中抗日根據的經濟基礎是包括以私營經濟為主的多種經濟成份
根據地允許自由資本義經濟發展,因而資本主義思想就不能不對共產黨產生影響。資本主義的價值規律,對利潤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或多或少滲透到黨的隊伍中來,在政治上講條件,個別同志對工作消極,對群眾漠不關心,但個人享樂思想卻像烈火一樣,一發而不可收拾。
(四)長期封建統治史
中國是個有長期封建統治史的國家,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時刻侵襲中國共產黨人的健康肌體,而我們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都建立在農村,參加革命的不少是農民群眾,一些落后的小農意識影響革命的進程。
新四軍與國民黨部隊的本質區別在于:新四軍是人民的子弟兵,一切行動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本質上要求這支軍隊擁政愛民,建立廉潔的政權是歷史的必然。
二、新四軍加強廉政建設的實踐
(一)依托教導團、黨校、抗大開展廉政教育
1938年1月,軍部移至南昌后,即決定創辦教導隊。1938年2月,新四軍教導隊正式開學,按照抗大的辦學模式,結合新四軍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和管理。后經中央軍委批準,教導隊擴建為教導總隊。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為教育方針,部署和開展教學等相關活動。對學員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樹立為人類解放奮斗終身的信念。
新軍部成立后,更進一步加強了黨校、抗大的發展建設,并以此為載體加強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廉潔自律教育等。1941年4月下旬華中局成立后,進一步加強對黨員的黨性教育要求。劉少奇提議在鹽城創辦華中局黨校,著重培訓華中部隊團以上和地方縣以上干部,以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質。1941年5月,華中黨校正式開辦,作為培訓黨員干部的基地,校址最初設在鹽城登瀛橋河西邊的一個大倉庫里。黨校主要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黨史三門課。
抗大第5分校由蘇北校及江北干校自1940年在鹽城合編而成。第5分校由軍部直接領導。從1941年1月至1942年初,抗大第5分校就舉辦兩期,訓練學員3004人。學習內容有:馬列主義基礎知識、時事政策、民運工作等。1942年12月,以抗大第5分校為基礎,成立了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華中總分校,陳毅兼校長。至1942年5月,共有1個總分校,5個分校。軍部成立后,全軍的各旅、團級負責人,其中半數以上都經過了抗大的培訓。
(二)利用整風運動開展廉政教育
新四軍成立之初,特別將當時四個支隊所屬的八個團,分別以“保持發揚優良傳統”當中的一個字命名,作為對外代號。即一團為“保團”,二團為“持團”,以此類推,時刻提醒干部戰士不忘傳統、永葆本色。據原任新四軍第一旅政治部戰地服務團大隊長的束穎回憶:當時條件艱苦,但大家并沒有放松思想教育。那時晚上也開臥談會。睡前5分鐘,大家會躺在秸稈或稻草的地鋪上,進行表揚、批評,或者談心。大家都很坦誠,說話也不會拐彎抹角,團長、隊長有什么錯都敢講,領導也沒架子,有不對的地方就自我檢討。
1942年4月下旬開始整風運動,大致分兩個層次,一是以團以上干部為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習中共中央規定的《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22個整風文件,提高馬列主義理論水平,自覺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端正思想路線,改進作風,增強黨內外團結。二是對營以下干部和廣大指戰員,主要進行政治形勢教育,開展反對不良傾向,提高廣大指戰員的階級覺悟,增強斗志和遵紀守法規念。各部隊注重結合實際,通過嚴格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方式,切實從思想源頭解決貪污腐化等突出問題。比如第2師針對一些干部貪污腐化現象,在淮南新鋪召開干部會議,從檢查財經經濟入手,開展反對貪污和腐化墮落,使少數犯嚴重錯誤的干部受到震動。
整風運動的深入開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政治上增加了黨性,提高了干部執行正確路線的自覺性;思想上,增強了免疫力,提高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作風上,掃除了歪風邪氣,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組織上,全面考查了干部,純潔和鞏固了干部隊伍。
(三)注重法律法規建設,從制度上保證廉政建設的順利進行
華中抗日根據地十分重視廉政法制的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條例,做到以法保廉,有法可依,以實現黨中央制定的“鏟除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的目標。首先,廉政施政綱領的制定。1941年,淮南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在公布的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中規定:“厲行廉潔政府,肅清貪污”,“建立便利人民之司法制度,并保障人民檢舉告發任何工作人員罪行之自由”,“嚴格執行工作預計,工作檢查與各級會報制度,并慎密考核干部”。同年,淮北行署的施政綱領規定:“整頓財政稅收及地方公產,廢除苛捐雜稅,實行合理負擔,統一收支,厲行節約,鏟除貪污腐化,建立廉潔政治?!逼浯?,懲治貪污條例的頒布。如1942年3月淮北抗日根據地頒布的《淮北蘇皖地區懲治貪污暫行條例》規定:“凡人民或團體,對于貪污之公務人員,均有檢舉權?!丙}阜區懲貪條例規定“貪污財物在抗幣500元以上者處死刑”。再次,對公務員行為準則和獎懲任免條件的嚴格規范。1942年,蘇中區頒布的《蘇中區各級行政人員公約》規定:“打破雇傭觀念與地位規念,養成守法、奉公、廉潔清明的作風,不貪污,不受賄、不魚肉人民,不藉公營私,不陽奉陰違,不浪費侵吞公款,不姑息或壓迫下級,不欺騙或蔑視上級”等。華中抗日根據地還陸續出臺了關于選拔、任用、考核和管理干部的條例,如《蘇中區各級公務人員任免暫行條例》,《鹽阜區司法任免獎懲待遇條例》等,這些條例對于保證干部的正常任免和干部隊伍的廉潔以及打擊貪污違法犯罪活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另外,華中抗日根據地還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興化第四區師特務營長李桂成貪污1000元執行槍決。蘇中區四分區稅務第四分局主任邢愛身貪污4000余元,依法槍決。
(四)建立財經工作機制,維護根據地經濟秩序
華中抗日根據地堅決地與貪污浪費作斗爭,設立了一系列的財政部門,并規定了嚴格的經濟紀律。到1943年,各根據地相繼設立了財政經濟委員會、財政處、審計委員會、審計處、金庫等財政機構,并建立各項財政制度。根據地確立了統籌統支、量入為出的原則及財政收支統一實行預決算制度,并決定財政收支由一個機關執行,在統籌統支的原則下,嚴格劃分財務行政、財務會計、財務保管及財務審核4個系統,使其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在1942年頒布的《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中,對于根據地的各項財經工作的各項制作了明確的規定,其中預決算制度要求:“各機關部隊在每月開始的半個月應編造預算送到上級機關核準錢鈔,每月終了應造決算送上級審核;反對借口游擊環境不遵守預算制度的現象;嚴格執行不造預算不發鈔、不送決算的紀律;反對不合實際敷衍了事的外交預算、不切實際執行預算和隨便先用后報的作風”。如有人不遵守財經制度都會被視為有貪污嫌疑,并送至檢察機關彈劾,在源頭上遏制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五)注重建立監督機制,從機構上保證廉政建設的順利進行
首先通過參議會行使監督權力。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在民主基礎上,普遍建立了“三三制”政權,并按照“三三制”原則在縣級以上單位建立了參議會,在區、鄉、保設了人民代表會議,頒布了相應的組織法和組織條例,以立法的形式確定其宗旨和職權。如《蘇中區縣以下各級代表會組織法選舉法》(草案)總則指出制定該法的宗旨是“為徹底實現民主政治,吸收廣大人民參加政府工作,使政府能確切代表人民利益,并為人民所監督管理”。“對現任之行政人員之貪污、舞弊、瀆職、違法行為有檢舉、彈劾之權”等。此外,根據地對參議員人身安全的保障權都作出了具體規定,確保參議會監察權能夠有效開展和執行。其次,重視人民群眾的批評監督權。劉少奇同志指出:“新四軍吃了穿了人民的,就是人民養育的,就是人民的軍隊,人民完全有權批評它、教育它、指導它,要求它去為人民的福利而戰斗?!眱毙惺鹬魅蝿⑷瘕堅f:“再好的政策也要出錯,綱紀法規的力量有時而窮,獨有人民的監督是無窮的力量”。
(六)心系百姓,改善民生
阜寧人民在中共中央華中局暨新四軍軍部領導人劉少奇、陳毅,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等的關心支持下,經阜寧縣參議會討論決定修筑海堤,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擔任修堤委員會主席。在縣參議會討論筑堤提案時,部分議員曾懷疑共產黨與國民黨一個樣,是籌錢糧“中飽私囊”。但此次修筑海堤經費,經工程決算并公布于眾,僅花費法幣516986.85元,其中行政費用不到1/10,比實際所發行的65萬元公債強,并于翌年由縣抗日民主政府全部收回。而韓頑政府在此前所修的海堤比“宋公堤”矮小2/3,堤短3/10,卻花費約合法幣200萬元,是“宋公堤”的3倍多。
為保證筑堤,新四軍第三師部隊一邊反“掃蕩”和保護軍部轉移,一邊抽出兵力保護民工筑堤,還在工地糧食供給困難時,將剛購進的12萬元軍糧全部無償讓給民工食用。堤成第二天,海嘯便翻騰而至,水位比1939年大潮高出20厘米,時間延長20分鐘,但新筑海堤高大堅實,屢經沖擊,巋然不動。
堅固廉潔的宋公堤是現代版的范公堤,共產黨人以人民的福祉為已任,天下為公的情懷贏得了民心,老百姓面對海浪沖擊的堅固大堤,明白了一個道理:共產黨才是真正為百姓著想!
(七)運用報刊和文藝演出加強廉政宣傳
1938年新四軍進駐安徽后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前,創辦的報刊有:《抗敵報》、《抗敵》雜志、《抗敵畫報》、《拂曉報》、《抗敵報(江北版)》、《戰士報》、《火線報》等。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鹽城重建,《抗敵報》恢復出刊,并創辦了《敵國匯報》、《軍事建設》刊物等。新四軍改編的7個師及所屬各旅基本上也都有報紙。華中抗日根據地先后出版了《江淮日報》、《江淮》雜志、《真理》、《新華報》、《蘇中報》、《群眾報》、《江潮報》、《鹽阜報》、《鹽阜大眾報》、《拂曉報》、《團結報》、《七七報》、《老百姓報》、《蘇南報》、《大江報》、《新浙東報》等。新四軍利用所創辦的報刊對廣大指戰員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情操、革命精神、優良作風教育以及紀律教育等。劉少奇在《江淮日報》、《真理》雜志上發表了很多重要講演和文章,現已搜集到的就有23篇。
新四軍還積極利用多種文藝形式進行廉政宣傳和教育。新四軍初建時,成立戰地服務團,用進步的文化為部隊服務,為抗日服務。成立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蘇北文化協會以及魯迅實驗話劇團、抗大文工團、軍師魯工團、八旅文工隊等專業文藝團隊。各文藝力量運用話劇、演唱、墻頭詩、木刻以及淮劇多種藝術形式,在新四軍與各根據地內從事抗日宣傳。阿英創造多幕劇《李闖王》、夏征農的《甲申記》、李一氓的《九宮山》、馬少波的《闖王進京》等優秀作品,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很大的反響,有強烈的現實教育意義。
(八)厲行節約、艱苦奮斗
劉少奇同志指出:共產黨員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不同別人計較享受的優劣,而同別人比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艱苦奮斗的精神”。1942年7月他在給陳毅的信中也強調要“號召干部艱苦生活,實行嚴格的反對貪污浪費的斗爭”,“為革命的勝利,我們的光明前途與新中國的創造而節省一切可以節省的物質資財?!睘榇巳A中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了生產節約運動,以養成公務人員勤政為公和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提高黨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如1942年新四軍某師在8個月的時間里,通過開展生產節約運動,取得了獲益近500萬元的輝煌成就。張云逸在二師供給會議上作了題為《克服浪費,厲行節約》的報告,報告中指出,許多人都認識到貪污是犯罪行為,而忽視了“浪費是極嚴重的行為”,華中根據地在黨、政、軍、民各部門內部,在廣大群眾中展開提倡節約反對貪污浪費的運動。許多部門制定了詳細的有關厲行節約的規定,如蘇中二地委要求“辦公用品多用代用品及廉價而經用的物品”:淮北區黨委規定“用具裝備,凡使用超過規定期限者,均有獎勵”;新四軍二師規定“一切公物,凡不注意保管愛護而破壞者,應照價賠償或受相當處分”。經過動員,節約運動反對浪費成為普遍的現象。
三、新四軍加強廉政建設的啟示
(一)牢牢抓住制度建設這個根本
鄧小平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還是制度靠得住,制度最管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在華中抗日根據地,經過對廉政工作的探索,根據地逐步構建起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在根據地建立起了廉潔為民的政府,整個根據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貪污腐敗幾乎絕跡。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反腐倡廉機制建設,以強化黨員干部廉潔意識的廉政教育機制為前提,以維護根據地經濟秩序的財經工作機制為保障,以增強反腐倡廉法制保障懲處貪腐機制為基礎,共同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缺一不可。正是由于根據地廉政機制的有效構建,使得新四軍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起嚴于律己、廉潔為民的鐵軍形象,獲得了人民的支持與擁護,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二)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從”。在抗戰年代,新四軍的各級指揮員始終是部隊的一面旗幟,他們嚴以律己、公私分明、淡泊名利,時刻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新四軍領導干部給指戰員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們就是一標桿,是指戰員學習的榜樣。1940年2月,身為軍長的陳毅與張茜用兩個喜字、一碗面、稻草鋪床結了婚。譚震林師長以身作則,跟機關人員同吃一鍋飯,同吃一樣菜,不允許搞特殊。新四軍第六師供給部部長李建模兼任江南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處處長,幾乎天天生活在黃金現鈔堆里,但他嚴于律已,生活簡樸,他還提倡一張紙用兩面,一只信封用四次,堪稱廉潔奉公的典范。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率部隊趁夜越過敵人的封鎖線,挺進蘇北阜寧縣益林鎮東邊的大王莊,剛進村,黃師長就下令:“一不準敲群眾家門,二不準動群眾的一草一木,三不準大聲喧嘩,驚醒群眾?!碑敃r黃克誠身體不好,黃的妻子唐棣華還帶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凍出病來怎么辦?警衛員只好找個草堆把唐棣華和孩子安頓下來。天亮了,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戰士們衣帽上全是霜,村民們開門出了,一見這情景,十分感動。
(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新四軍軍部集中了國內許多有影響的專家和文化名人,如鄒韜奮、錢俊瑞、范長江、阿英、李一氓、夏征農、朱克靖、彭康、馮定、劉季平、何士德、賀綠汀等人他們創造出絢麗多姿、內容豐富的抗戰文化。這一切都源于新四軍對人才的重視,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在艱苦的條件下,知識分子的津貼高于軍部其他人員。重建軍部后,為了使專家學者、藝術家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特地在軍部附近阜寧賣飯曹設立了“文化村”。不僅如此,還大量提拔任用知識分子。對于有能力,有特長,思想正確在部隊中已有相當工作時間的知識分子干部應大膽提拔,各部并須將辦理情形具報。正是由于對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視,新四軍人才濟濟,也能創造出許多藝術含量高,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的作品,有力的支持了抗戰。
(四)發揚民主,依靠人民群眾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要逐步完善民主治腐的措施,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把黨員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增強黨的活力和凝聚力,加強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利用互聯網快速及時準確的報道,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提高監督的效能。著名民主人士鄒韜奮在經過考察后,談到對蘇北根據地的印象時說:“民主政治的實現,三三制的徹底執行,使民主政治真正成為人民大眾自己的政治”?!拔铱吹讲爬习傩諢崃覔碜o政府,使我對于十余年來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堅定了”。華中抗日根據地是我們共產黨人在艱苦歲月中對民主執政的探索,是我們當前搞好廉政建設的寶貴財富,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