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薩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活動逐漸增多,在群文活動建設中打造具有時代生命力的高質量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是現今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一個突出點。本文分析了群眾文化活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意義,并結合實踐,就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創新與探索提出了幾點建設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 品牌建設 活動體系化 管理機制
群眾文化體現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的進步與文明,具有促進經濟建設,提升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建設也在進行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但是,在推廣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使得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建設出現了一些停滯,使得文化品牌所帶來的效益并不是很理想,也就使得文化品牌的建設成為當前較為關注的問題。
一、群眾文化活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活動涵蓋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組織、群眾文藝團隊及其活動,以及群眾文藝創作等。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背景下,全面認識群眾文化活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一)群眾文化活動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主體”的基本理念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二)群眾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群眾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群眾發揮效能的關鍵環節。從出發點和立足點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其中就包括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的權利;從服務對象看,公共文化服務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服務對象,群眾文化活動是面向廣大基層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載體;從建設主體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導者是各級政府,而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則以普通群眾為主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實質是通過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資源供給、平臺支撐等,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自我表現和自我服務;從服務內容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關鍵是不斷推進服務創新,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豐富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多樣化、形式靈活化,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運行的效能。
(三)群眾文化活動是么、共文化服務科學發展的創新實踐
在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跨入健全、成熟、完善階段的時間節點上和實踐過程中,是否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為主體,是否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性、激發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是否大力推動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是否形成群眾文化活動的體系化、制度化發展格局,已經逐步成為衡量地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也越來越成為中國特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
(四)群眾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服務實踐價值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讓政府投資建設的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公共文化場地設施的運行效率,也能彌補原有文化體制架構所形成的“事業孤島”式設施運行方式的缺陷。另一方面,大規模群眾文化活動往往不依托室內固定設施運行,而是以開放式、社會化、廣場活動等服務方式運行,這對于原有室內機構、室內場地的運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實踐
群眾文化活動可以把社會團體、文化志愿者、甚至企業等社會力量組織調動起來,充分體現群眾文化活動的大眾參與性、民間自主性、服務社會性。因而,借助群眾文化活動既可以激活原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硬件設施及基本服務項目,又可以使之真正與基層群眾的需求無縫隙對接。當前,全社會關注、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日益高漲,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民俗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節慶文化和現代新興文化活動等方興未艾,呈現特色鮮明、百花齊放的態勢,形成了一批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
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創新與探索的啟示
經過多年悉心扶持和持續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體系化和品牌化特征,同時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創建提供了很好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四個轉變:一是“軟指標”轉變為“硬抓手”。群眾文化活動在很多看起來是“唱唱跳跳、說說笑笑、無關緊要”,是“軟指標”,由于這一原因,一些地區的群眾文化雖經多年發展仍然無章法、無目標、無制度,工作長期無起色。各級黨委、政府把推進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發展擺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公共財力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長期開展提供基本保障,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群眾文化活動也成為常態。二是“偶然性”轉變為“科學性”。群眾文藝團隊以自發為主,在微觀層面,其產生和運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政府宏觀管理、政策引導和扶持,以及運行規范方面,應當走科學發展道路。經過多年努力,該省的群眾文化活動呈環環相扣、梯次分布、全面覆蓋的良性格局。三是“隨機性”轉變為“制度化”。長期以來,群眾文藝團隊的建設運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具有隨機性特點,運行的形式、規模、效果受客觀條件制約的情況比較明顯,隨機性非常突出。為了使群眾文化活動走上長期持續、規范運行的發展軌道,多個城市持續不斷地推進政策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設計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群眾文化活動的制度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方面,逐步形成為群眾文化活動長期穩定運行提供保障和支撐的相關制度;另一方面,逐步完善不斷提高群眾文化活動內在動力和運行效率的各種機制。
四是“孤立性”轉變為“關聯性”。群眾自發的群眾文化活動,常常以孤立的狀態產生、存在、運行,常常表現為自生自滅、短期行為,即使以“運動方式”加以強力推進,其“熱度”也只能維持一陣子,難以持久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一般特征。為了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該省將群眾文化活動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把支持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作為全市各部門和各類文化機構的重要職責,形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推動新格局。
綜上所述,從群眾文化到群眾文化品牌,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的加入,卻是對政府、社會和參與其中的人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面對這些問題,探索新思路、新辦法,才能夠慢慢改善現在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的現狀,才能夠逐步將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為群眾和社會帶來的利益最大化,使得社會文化更加穩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