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中國農資》記者 韓瑋

國際肥料科學中心主席 埃瓦爾德·史努格: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肥料產學研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肥料利用效率不高仍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當前,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和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決定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農資投入品必須滿足高效和低環境風險,穩定性肥料技術已被國際肥料科學中心選定為環境友好農業的首選。穩定性肥料通常是指生產供應過程當中加入了硝化抑制劑或者脲酶抑制劑的肥料產品。這類肥料能夠調解土壤微生物活性,減少尿素的水解過程,延遲銨態氮向硝態氮的轉化,從而達到尿素緩解釋放的作用,它是穩定肥料的添加劑,也就是抑制劑。
目前這種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主要有這么幾個大的類型:第一類是穩定性的復合氮肥,第二類是穩定性的尿素,第三類是穩定性復合肥,包括目前推向市場的長效二銨,第四類是穩定性摻混肥。
中國農村的勞動力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以后,農村的經營大部分都由老年人和婦女來承擔,這樣的話急需要簡化施肥過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施肥的簡化,最近幾年,中國在推行秸稈還田、免耕這些技術中,都需要一次性施肥,這是穩定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得以應用的沃土。
針對目前的農業生產情況和肥料的需求,我認為應該有幾點需要做到:第一在利用率方面要高效化,這個是環境保護、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節省能源的需求。第二肥效的長效化,主要是要節省勞力,簡化耕作,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第三在功能上要多元化。總體上講,目前穩定性肥料還是適合于中國農業生產的肥料。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石元亮: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就開始了穩定性肥料的相關研究工作,從早期的長效尿素,到現在的穩定性復合肥料,都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多年來,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各項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成果轉化,在一定時期內,為我國肥料行業的發展,相關問題的解決,尤其是小氮肥時期,碳銨的長效性等問題的解決做出了貢獻。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研制出的“協同增效技術”和“磷素活化技術”,能夠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大幅度降低穩定性肥料成本,使穩定性肥料在推廣中更具價格優勢,更“親民”。
在多年的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我們發現,相關的技術只有立足于農業生產,以農民的利益為核心,才能更好的被企業接受,被農民接受。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有以下幾點經驗:一是盡可能的做到簡便化,二是要使產品在現有的價格體系中被廣大農戶普遍接受,三是要切實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通過和企業的結合將技術帶入田間地頭,才可以使相關技術迅速放大。一般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只是技術轉讓,后期企業如何生產、推廣,科研院所不再參與。我們不僅為企業提供技術轉讓,還根據企業的銷售區域、農作物種類等設計品種,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企業目前發展狀況進行技術融合。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為企業提供全面技術服務指導,包括生產設備調試、技術優化等。
目前,在提前完成了農業農村部“到2020年實現化肥使用零增長”的任務后,又提出了“將化肥使用量降低30%”的新目標,在完成這些目標的同時,我們必須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和糧食安全,所以提升肥料效率就成了關鍵所在,包膜肥料、穩定性肥料、脲醛類肥料等一系列具有緩釋長效技術的肥料在更多新技術的支持下,將會在我國化肥減施增效系列行動中提供重要幫助。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 陳溫福:
作為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國家,長久以來,“吃飯問題”都是國家首要解決的問題,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國糧食實現了連續增產,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糧食增產的背后,是化肥農藥的過度施用,土壤問題日趨嚴峻,土壤鹽堿化,耕地污染等問題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在我國18.26億畝耕地中,由于很長一段時間對于糧食高產量的追求,只耕地不養地,導致土地變薄,土壤碳氮比失調,土地酸化嚴重,中低產田大約占到了70%。2015年,農業農村部提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零增長”行動,肥料減施增效為肥料科研領域帶來新的挑戰,研制用量更少,肥效更強,環境更加友好的新型肥料將會是未來科研院所及企業在科研和研發方面的重點。也希望這樣的新型肥料能夠引導農民少施肥料,保護土壤。
目前,我國通過化肥零增長、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行動來提升耕地質量,許多新興肥料在減施增效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就拿我們多年研究的秸稈炭化還田技術來說,企業到田間地頭回收秸稈,利用炭化爐就近制備生物炭,而后做成炭肥還田增加土壤肥力,農民不再為秸稈處理發愁,政府無需為焚燒秸稈擔憂,土壤酸化問題也找到了解決的途徑。這樣間接還田的耕作方式,讓秸稈好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找到了一個好歸宿。將秸稈炭化還田來改變土壤碳氮比及理化特性,這是一個新方向,生物炭及其衍生的生物炭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是一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 張民:
緩控釋肥是一種可根據作物養分需求控制養分釋放,克服傳統化肥溶解過快、養分易流失等缺點的新型環境友好型化肥。作為化肥領域的一次技術革命,世界各國爭相研發先進的緩控釋肥。上世紀七十年代,緩控釋肥技術開始在德國和美國得到應用,而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大力發展緩控釋肥技術的相關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多年來國家給與了高度重視。
說到肥料減施增效,其實“減施”和“增效”本身是相矛盾的,如果要實現二者的合二為一,就要求有相關技術的配合,讓肥料在土壤中的利用率提升,減少損失,緩控釋肥料正是符合我國目前減施增效要求的肥料,省工省時,在保證產量的同時,一年或一季只需一次施肥。
在緩控釋肥研發領域,我國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發展速度驚人。截至2015年,我國從事緩控釋肥料研究的科研機構已有30余家,從事產業化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單位有70余家,我國各類緩控釋肥產能為550萬噸。短短十幾年,我們走出一條技術突破促進產業化發展之路,隨著成本不斷下降,貴族肥料已實現走向大田,造福中國農業的目標。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我國在緩控釋肥研發生產以及示范推廣方面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試驗研究表明:與普通肥料相比,我國自主研發的緩控釋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0%,可實現作物增產10%—25%,節氮20%—30%的情況下不減產,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作物生長期內一次施肥無需追肥,節約勞動成本;同時,減輕土壤環境惡化和減少作物根部病害,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
在未來,一是要提升緩控釋肥的質量,使其在土壤中發揮更好的效果,二是要降低成本,使其在小麥、玉米、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現階段,緩控釋肥的薄膜率已經在逐漸降低,從原先的5%逐步降低到了2.5%,成本降低的同時,效果也在提升,據保守估計,未來十年緩控釋肥年均復合增長率在10-15%之間,到2025年,我國緩控釋肥產量為755-1126萬噸,產值約211-3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