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琳琳
阿里巴巴前任首席財務官蔡崇信曾說“企業運用財務管理思維來經營是高效的,實現的途徑是利用財報等可列示的客觀數據與先前設立目標之間的變化來指導日常經營,通過設定內控的流程來完成包括稅收在內的收支管控”。這聽起來很深奧,但基本意思是掌握了“財務報表”這一線索,會使企業管理得到極大提升。的確,正是這位曾經在瑞典Wallenberg家族投資公司年薪七十萬美元的具有豐富財務專業的高端人才的加入,才使得組建初期的阿里巴巴真正開始規范化,使得它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夠順利得到大筆融資,可以接受任何投資人的審計,還能夠在資本市場上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可以說,正是蔡崇信的這種高超的財務思維與管理思維背景在為阿里巴巴保駕護航。
不是每一個創業團隊都可以遇見和擁有蔡崇信,況且財務本身也并不神秘,管理者只需要讓財務真正回歸到日常工作應用中,成為實用管理工具,就足可以使財務思維發揮作用了。每個生意人的腦子里都有一個比財務專家更精明透徹的財務管理,只是其中少了一點理論和歸納,而財務報表恰恰就提供出了這種歸納總結。下面就為沒有任何會計基礎知識的非財務專業管理者講講如何用管理的思維讀懂這些報表。
(一)什么是三大主表
財務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可視化”。只有把客觀數據按照管理層的需求列示出來,才能夠有目標、有實際、有比較、有改善。當今,財務管理的數據列示最普遍最通用的方法,就是財務報表。與經營相關的報表,通常定義下就是“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是第四表,與日常經營管理的關系沒有前三表那么密切,可以暫且不必特別關注。除了“三表”,還包括根據企業自身特點編制的一系列“管理報表”。
以下是三大報表示例。
(二)三大主表的關聯關系
三個表的結構和每一項的字面含義本文不做孤立注釋,要想了解整個企業的經營情況,需要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將三表的關聯關系搞清楚。
資產負債表左邊是資產,右上面是負債,右下面是權益,資產等于負債和權益之和。資產的列示順序是按照可變現能力來排列的,例如“貨幣資金”就是現金,所謂現金并不只是保險箱里的錢也包括放在銀行的錢,“存貨”可變現能力弱一些排列在中間,“固定資產”的可變現能力更加弱一點就排列在更下面;負債一欄憑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權益部分中“實收資本”、“資本公積”代表股東投入的,“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是企業自己經營的積累,這四項統一叫做股東權益。
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相對應,即貨幣資金的變化大部分情況下就是現金流量表的凈流量,“貨幣資金”的期末、期初數字差和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凈流量數一定是吻合的。
利潤表中的凈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三項費用+其他收支-所得稅,凈利潤與資產負債表未分配利潤中期末與期初的差額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變化是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權益部分的。
孤立的看報表往往片面。簡單來說,如果只看到利潤表,有的公司盈利情況非常好,但如果看見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現金流量”是負數,則代表企業的資金運轉不是很順暢,短時間的負數是非常正常的,但持續的負數就可能存在嚴重的問題和隱患,這時候要去資產負債表里逐項排查資產和負債情況。三表結合來看一家公司的整體情況是能夠較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經營能力的。
對三表有了一定的理解就開啟了用管理思維看報表的模式。拿到報表從紛繁復雜的數字里一眼看到以下五個點就可以解決日常面臨的大多數問題。
(一)看總資產,了解企業的整體規模即公司規模。就是看資產負債表中最下面的部分。通常來說,看資產總額中的期末余額,這個數據就代表了公司的總資產。看總資產也可以做一個與上一年的比較,看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總資產一方面代表了企業的整體資產規模,簡單說就是這家企業有多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發展趨勢上獲知企業的規模,是在擴大還是在縮小。
(二)看總收入,了解企業的業務規模即經營規模。與總資產一樣也可以做一個上年金額的對比,了解企業的業務是在擴大還是在縮小。總收入代表了企業的業務量有多大規模,從而對公司做出一個初步市場和行業定位。
(三)看利潤總額,了解企業的盈利能力。這里之所以看利潤總額,而不看凈利潤,主要在于兩者差了所得稅。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的企業性質,所得稅的稅率是不一樣的,所得稅并不是直接代表企業的經營能力的,做對比的時候大多不考慮所得稅的硬性因素,而是用稅前利潤做綜合分析。所以對比一個企業不能僅看凈利潤,因為它有政策導向,而是一定要看利潤總額,要在排除稅收和行業差別的情況下來看這些數字,這樣做的對比才是真正對提升經營有成效的。
(四)看現金流,了解企業的現金能力。看現金流主要看兩個方面:一看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是正數還是負數,二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是正數還是負數。這是最簡單的看法。只要看到這兩個數據基本上就知道公司的現金流是否充足,一般來說,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通常是正數,如果企業擴大了市場規模和投入,短期之內可以是負數但是不能長期為負數。
稍微擴展一點來看,現金流分為三部分,自上而下分別是經營類、投資類和籌資類,經營就是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投資就是把企業多余的錢投資給別人,如并購公司或者購買股票、債券、固定資產等中長期資產;籌資就是把錢拿進企業來,一般有兩種方式,金融機構貸款和別人向企業投資成為股東。
(五)看資產負債率,了解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資產結構。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得出的數字就代表企業從外面借的錢占所有資產的比例。這個指標一方面代表企業的資產結構,以50%為例,超過50%則負債大于股東權益,小于50%,則負債小于股東權益,另一方面還代表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通常說自有資金越大抗風險能力越強,自有資金越少抗風險能力越弱。當然一定要在同行業內做對比,有些行業本身的性質決定了該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很高,例如輕資產運營的行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但這并不代表風險就會很高,所以要在同一行業里做比較。
綜上所述,通過這五個指標基本上很快就可以了解到一家公司是什么規模什么能力等,用這五個點來看財務報表就能非常快速地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企業做出初步判斷。管理者沒有必要陷入數字中,掌握了規模和定位,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分析會更有效做出判斷。
經過對財務報表五個指標的框架性了解,就可以對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了。分析財務報表的公式和方法非常多,常用的公式就有幾十個,但管理者不必都掌握,只需分兩步來分析。
(一)趨勢、規模的分析
分析報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前后比較、上下占比、內外對標”,對趨勢規模的認識是看過財務報表后進行財務分析的第一步。“前后比較”的意思是要對前期報表與本期報表各個數字的金額變化和比例變化情況進行分析,了解每一項數字增減變化的原因。“上下占比”就是要了解同一張報表中各個項目占總金額的比重有多少,比重大的一定是需要關注的。“內外對標”指的是目標的對比,這個目標可以是預算,可以是企業內部的考核指標,也可以是某一家同行業的上市公司。通常只有上市公司才能看到定期公開的財務報表,這樣就可以拿來與公司現有經營情況所編制的報表進行金額和比例的比較。
這種方法雖然簡單卻非常有效,經過這樣的分析往往能揭示出企業的大部分問題。“高大上”的財務分析的最終結論,絕大部分可以在這個“前后比較、上下占比、內外對標”分析中獲得。當然針對具體的財務分析數據管理者還應關注一些“危機信號”,這個在此不做論述,此文只做財務分析的入門解讀。
(二)五大財務指標
通過對趨勢規模的分析之后,管理人員就可以進行第二步,關注財務分析的主要指標。主要指標有五個:股東權益報酬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總資產周轉率、凈利潤現金保證比率。
1、股東權益報酬率。簡單講就是投資回報率,是股東擁有的資本創造多少利潤的比例。
股東權益報酬率=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值
這個指標是上市公司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財務分析中最著名的“杜邦分析法”的最終計算結果,還是大多數準備上市的公司最為關注的,也最有可能粉飾的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高的,比較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經常分析這個指標,不僅實時關注了企業的盈利情況,也關注了股東投資的回報能力。
2、資產負債率。主要揭示公司的資產結構,同時也是判斷企業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通常這個比率在50%以上就代表負債比權益大,在50%以下就代表負債比權益小風險也相對較小。當然,50%不是絕對的風險判定標準,根據行業不同會有不同結論,這需要在同一行業、同一領域里對比分析。
3、流動比率。也是一個風險指標,主要看企業的償債能力。
總資產周轉率=產品銷售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這里基本是看流動資產能否覆蓋流動負債,如果能夠覆蓋,則風險相對可控,哪怕是發生突發的資金鏈危機,也可以把流動資產迅速變現支付出去。企業永遠要關注風險抵御能力的穩固建設,而不是一味擴張而大量欠款,這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穩定、長久發展。
4、總資產周轉率。主要揭示公司資產的運轉效率,企業的所有資產在運營過程中到底能產生多大的效益,這是企業管理能力的一種體現。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如果總資產特別大,例如總資產為6億元,每年收入只有3億元,那么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為50%,相當于一年只周轉了半次,這樣的周轉率是不高的。一般來說如果企業的總資產一年能夠周轉一次以上,情況是比較好的,說明大部分資產都能夠良性運轉。當然這也必須在同一行業里做比較才會有效。
5、凈利潤現金保證比率。主要看日常經營的現金回收情況是否良好,是否能夠把日常經營應該回收的現金都回收了。
凈利潤現金保證比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凈利潤
通常這個比例大于1會是比較好的,這個指標既揭示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也揭示了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
以上五個財務指標,作為企業高管都應當關注,持續關注這五個指標對于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企業的價值判斷就可以量化。
本文從認識財務報表、拿到財務報表就要看到的五個指標、接下來如何對財務報表做分析這三大步驟闡述了如何用管理的思維看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對許多人來講都是陌生晦澀的,對創業者和管理者來說,沒有必要再重新回到學校從“做憑證”“做分錄”的“借”“貸”關系等最基礎的理論學起,其實報表本身就是一套管理思維和管理框架,還原到管理本身來解讀報表,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和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