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 羅金菊)
氣管切開是ICU患者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可迅速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目前氣管切開在ICU患者的治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1]。但氣管切開后患者呼吸道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加之重癥患者機體免疫力差,極易發生肺部感染,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預后[2]。因此,做好ICU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患者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為進一步探討護理干預在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做如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ICU于2016年2月~2018年7月間收治的78例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患者。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62.2±1.8)歲,氣管切開時間平均(16.4±2.3)天;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61.7±1.5)歲,氣管切開時間平均(15.8±2.7)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之間未見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ICU護理,即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積極協助醫師做好相關檢查及用藥工作。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如下護理干預:
1.2.1 環境管理: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病房環境的管理,保持干凈整潔,每日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病房內的設備、地面及床單每日用消毒液消毒,空氣用紫外線消毒。嚴格限制每日探視人數,以免交叉感染。
1.2.2 人員管理:加強對護理人員無菌操作知識的培訓,提高無菌操作觀念,要求每位護理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3]。同時嚴格執行手衛生。
1.2.3 氣管切開護理:氣管切開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切口情況,有無出血、水腫,確保切口干燥及潔凈。定期對切口部位進行消毒處理,若發現敷料受污染,應使用濃度為0.5%的碘伏對切口進行消毒[4]。
1.2.4 呼吸道護理:做好患者的呼吸道護理工作是治療肺部感染的關鍵,護理人員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拍背。同時給予霧化吸入治療,以濕化呼吸道,降低痰液黏稠度,避免出現導管堵塞現象[5],以促進痰液排出,難以排出者給予吸痰。
1.2.5 口腔護理:護理人員每日使用2%~3%硼酸液清洗口腔,測量口腔內PH值。當PH值為中性時使用生理鹽水或1%~3%雙氧水清洗口腔,以避免口腔細菌滋生,加重肺部感染癥狀。
1.3 效果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的肺部感染癥狀及體征消失,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及胸部X線片檢查結果恢復正常為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肺部感染癥狀及體征改善,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基本恢復正常,X線片檢查提示肺部炎癥大部分消失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肺部感染癥狀及體征、相關實驗室檢查及胸部X線片檢查異常為無效。總有效=痊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資料,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ICU氣管切開的患者發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肺炎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6]。ICU危重病患者較多,操作較為頻繁,空氣易受到污染,加之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易導致患者在氣管切開后發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生命。
本研究通過對ICU氣管切開后肺部感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干預后患者的療效有明顯提高。護理人員首先應加強學習與培訓,樹立無菌操作意識,嚴格遵守各項無菌操作規范。加強對病房環境的管理,同時做好患者的呼吸道護理及口腔護理工作,以促進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改善,防止病情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