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中國航天報》記者采訪了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雨菲。采訪內容以《開創航天產業新模式正當其時》一文,刊登于《中國航天報》2018年8月17日《觀點》欄目。本刊特將當時的完整采訪記錄整理成文,呈獻給讀者。
Q:您看好今天的中國商業航天嗎?假以時日,會不會像互聯網一樣,出現國際級的企業和領軍人物呢?
A:首先,我們所談的商業航天,是特指現在的民營商業航天。按現有思路發展下去,中國的商業航天或許會有一定的經濟規模,但很難有體系性的國際競爭力。
我之所以敢于下這個結論,是出于商業航天本身的屬性。航天事業本身就是以顛覆傳統為傳統的,這一點與互聯網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如果商業航天的企業和從業者不打算顛覆傳統,而是追隨或者重復其他人,那么就談不上國際競爭力。
我們在航天產業中耕耘了20年。這是一個不缺乏精英的行業,但是基礎工業的落后,以及過去奉行的多年不變的“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思維,讓整個行業在商業模式創新上缺乏創新性和積極性。哪怕近幾年商業航天概念興起,這個問題也沒有顯著改觀。相當多商業航天企業負責人大談“中國的馬斯克”就是典型表現。中國是中國,美國是美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不可能一樣。我們聽過哪個成功的互聯網領袖自稱要做“中國的貝索斯”、“中國的拉里·佩奇”嗎?為什么沒有人自稱要做“商業航天的馬化騰”?
總體來說,整個商業航天界,有一大部分企業都是在試圖重復國有航天企業的歷程,為自己建立衛星、火箭的研制生產能力;一小部分航天應用企業有著一定的創新意識,很多想法和實踐也很有價值,但是對整個產業很難起到顛覆的作用;還有少數企業在渾水摸魚,利用“商業航天”這個題材弄錢、弄地皮。
至于國有航天企業,兩大航天集團剛剛改制,其實質性的內部改革還在逐步推進之中,尚且還沒有發生可以稱為顛覆的事情。要想改變國有企業的運行模式機關化、高管任免政治化、營銷模式僵化等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些有志于航天的其他軍工集團公司,他們雖然擁有比較強的經濟實力,但目前也處在技術上的摸索階段,還談不上商業模式。
如果按照現有的模式發展下去,或許個別企業可以成長為能夠盈利的、具有一定細分市場占有率的成功者。實際上,已經有一些企業的營業收入加起來,會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不過,這里恐怕還不會出現BAT那樣的巨頭,也不會出現華為那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性領軍企業。
“菲”說不可
· 航天產業在商業模式創新上缺乏創新性和積極性。相當多商業航天企業負責人大談“中國的馬斯克”就是典型表現。我們聽過哪個成功的互聯網領袖自稱要做“中國的貝索斯”、“中國的拉里·佩奇”嗎?為什么沒有人自稱要做“商業航天的馬化騰”?
· 要開創商業航天,首先要開創對行業的認識,包括:對于新航天時代的認識、對航天商業化和商業航天的認識、對商業航天管理體制的認識和建議、對軍民融合的認識。
Q:那么,我們有沒有可能把中國的商業航天推向一條高速發展的軌道,像互聯網產業一樣起到顛覆性的推動作用呢?
A:我們中文里有一個詞叫做“危機”,也就是所謂的機遇和挑戰并存。這個詞匯最近也得到了美國航天界的認可,因為在英語中表示危險的“Crisis”這個詞,并不包含機遇(Opportunity)的意思,而中文中的“危機”這個詞的內涵更加豐富。對于我們的商業航天來說,不好的局面未必是壞事,只要應對得當,完全可以成為開創商業航天的良好機會。
現在,同樣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刻。上文所討論的問題,已經是行業普遍認識到的。這意味著大家都不滿意,所以就擁有了顛覆格局的原動力。如果形成了某種能夠運行下去的機制,要改革和顛覆,反而就很困難了。
要開創商業航天,首先要開創我們對行業的認識。想明白了,才能堅決行動。這里提出四個方面的認識問題:對于新航天時代的認識、對航天商業化和商業航天的認識、對商業航天管理體制的認識和建議、對軍民融合的認識。
Q:您可以詳細解讀一下這四個認識嗎?
A:有關這四個認識,我在過去的社論中已經做了詳細的闡述。這里列舉一些核心的觀點。
我們如今已經來到了新航天時代的門檻上,這個時代完全可以和曾經的大航天時代相提并論,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甚至更大。航天產業能否發展壯大,決定了中國人能否在太空開發時代,在宇宙中取得應有的地位。宇宙被王希季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稱為“第五空間”。沒有強大的航天產業和強大的商業航天,就沒有進軍太空這個人類活動新領域的資源和能力,就不能順利、大規模地開展空間資源開發、外星資源開發、星際移民等活動。
對中國來說,航天商業化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中國已經擁有了多顆通信衛星所組成的空間通信基礎設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正在發射和運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初步形成了運行能力。但商業航天卻有極大的缺口,無論在技術基礎、投資、人力資源、政策環境等方面都嚴重不足。因此在中國推動商業航天的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困難,意義也因此而更加重大。
對行業管理和宏觀經濟調控部門來說,商業航天是新生事物,沒有歷史遺留下來的條條框框。而且中國行政部門對于體制機制改革的積極性、適應性要比美國高得多。美國有關部門在商業航天立法及管制政策改革上的有益經驗,或許在中國會帶來更大的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或許是:不要把產業管得太死。管理部門要專注于保護誠信企業,驅逐借機炒作、純玩資本以及跑馬圈地變相行房地產之舉等的害群之馬。
對于企業來說,軍民融合是一場新的創業,是企業走向永續經營的必由之路,需要大家從頭開始。短期內,軍民融合將為軍工企業帶來更多市場機會,讓軍工技術更多地在民用市場上發揮作用、形成經濟效益。長期來說,軍民融合發展可以讓軍工企業更加深入地植根于國民經濟、更充分地參與社會發展,成為永續經營的事業和品牌。今后一段時間里,國有企業的改革將以更大的力度和更積極的態度推進。主管經濟工作的劉鶴副總理親自擔任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就為我們提示了這樣的前景。在國有企業改革中,軍工企業的改革以及軍民融合發展的推進,具有很大的示范意義,因為軍工企業的體制是最傳統的。長期以來,因為涉及國家安全和國防安全,軍工企業的傳統體制一直沒有進行深刻的改革。兩大航天集團的情況最為典型。按照有關解讀,國企將成為新產業、新領域的開拓者,要引領諸多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入藍海。因此,從商業航天角度理解的軍民融合絕不是簡單的軍品、民品并行開發,而是如何締造產業,進而壯大產業的問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一切體制機制可能都要經歷一場革命。而且,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這場革命時不我待。
因此,可以看出,開創商業航天不但是歷史的必然,今天也具備了歷史的緊迫性。
“菲”說不可
· 這些認識是我們這20多年來深耕行業,聽取各方面意見和思想,結合國內外商業航天實踐,逐步分析和總結出來的。
· 實際上是要從頂層開創整個商業航天,全心全意營造產業生態,宇宙人的生態基礎,不是政府或者龍頭企業,而是廣大的消費者。
· 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新政策的出臺,催促著中國經濟向高端轉型,不進則退。那么作為商業航天來說,我們的生意是在宇宙里做的,還有哪個行業比我們更“高”的嗎?
Q:今天的商業航天,是不是具有這樣的物質基礎來開創呢?
A: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首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建設,我們國家已經擁有了完整的航天科研、試驗、發射、測控基礎設施,這些都是國有資產,通過立法和政策制定,可以建成一種合理的模式來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同樣需要開放模式的還包括無線電頻率資源和空域使用資源。當然,模式的建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著為行業發展的初心來營造健康的政策環境,而不是為了某一個、某一類企業的利益服務。
同樣,我們也已經具備了實施商業航天活動的充分技術基礎。我們在衛星、火箭、載人航天方面的科研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具體的應用技術上也超過了相當多的國家?,F在的問題是,很多核心技術屬于資產,由國有企業掌握和使用。民營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有幾種選擇,首先是從國企獵頭,其次是投資自己開發,最后是從國外引進。但是付出的時間代價都很大。
美國采用的是另外一種機制,那些拿不到足夠合同的老牌宇航企業被收購或者破產了,技術人員重新被新興民營航天企業雇傭,重新創業。這對我們來說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反而,如果能夠建立一種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合理的技術轉讓機制,當然一方面要激發產業活力,另一方面不能損害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利益,也許是更適合的道路。

Q:那么,您具體打算從哪里著手,推動商業航天的開創呢?
A:應該說,上面這些認識并不是我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是我們這20多年來深耕行業,聽取各方面意見和思想,結合國內外商業航天實踐,逐步分析和總結出來的。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不但形成了商業航天的思想,還認識到,立刻著手打造新的商業航天模式,已經刻不容緩。如果不立刻著手行動,一方面美國人會把我們越落越遠,另一方面,今天這些創業者的熱血也會慢慢冷卻下去。
所以,經過三年多的調研和充分的梳理,包括商業模式的梳理、優質資源的梳理等,我們提出了宇宙人航空航天港這個項目。宇宙人的基本思維是與諸多企業共同探索和建立適合商業航天發展的環境。取得成功模式之后,再向更多地區擴展。
我們必須要指出,宇宙人不是孵化器的概念,更不是各地產業園搶奪那些有限的優質企業資源的概念。我們就像森林、草原和大海,企業可以在這里誕生、成長和壯大,可以在這里長期生存下去,不但從產業生態中汲取養分,自身也成為產業生態的貢獻者。
所以說,我們實際上是要從頂層開創整個商業航天,全心全意營造產業生態,而不再糾結于產業鏈如何打造。產業鏈的概念是以供應商為核心的,在消費拉動的經濟環境下已經不再適用了。至少,對于嚴重缺乏消費者基礎的商業航天來說,是不適用的。宇宙人的生態基礎,不是政府或者龍頭企業,而是廣大的消費者。
為此,我們設計了直接針對消費者的系列服務。當然其中的B2B部分為商務合作留有足夠的空間,這個空間會優先為商業航天企業及其關聯產業提供如基礎設施、商業伙伴、投資、法律和政策咨詢、各方面的優質資源、專業營銷服務、上市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時,核心的是,我們會幫助這些企業完善如何服務于最終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共同在宇宙人的環境下成長、壯大。
最近一個時期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新政策的出臺,再一次深刻地催促著中國經濟向高端轉型,不進則退。那么作為商業航天來說,我們的生意是在宇宙里做的,還有哪個行業比我們更“高”的嗎?所以,開創商業航天,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起到帶動作用,是行業的責任,也是宇宙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