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蘭,吳志佳,陳冬驥
(上海陳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940)
該項目為閔行區郊野公園首期開園范圍內水系生態治理工程(北片)。項目范圍主要包括申嘉湖高速以北范圍的規劃河道和園區內河水系的河道,含大寨河、紅衛河2條規劃河道,5條園內支河和新開中心湖。整個項目內容包括新建護岸8.16 km、土方開挖30.43萬m3、土方回填7.94萬m3、河道疏浚 12.2萬 m3、綠化4.76萬 m2、新建泵閘2座、新建節制閘2座、新建橋梁18座、拆除橋梁6座、外圍水系串心溝疏浚660 m。
2016年2 月—2017年6月,上海2015年度河道生態治理項目——閔行區郊野公園首期開園范圍內水系生態治理工程(北片)為勘測設計施工一體化投標,該項目由上海市閔行區水務管理所立項,總投資9 875.955 7萬元。項目主要是配合閔行區郊野公園建設,公園以“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農則農”為原則,對該區域生態資源進行全面改造提升,著力保護好原有的水系、綠地、片林、涵養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同時進行獨具匠心的優化提升。其中,項目的核心工程內容為防汛墻、橋梁及親水平臺,水岸邊6 m范圍內的綠化種植。
生態綠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市政建筑工程,其不僅需要通過適當的施工技法將綠化生態布局與人文藝術表達出來,還需要考量到場地環境、施工工序和后期運行維護等多方面問題。因此在施工前項目部便多次組織綠化工程施工圖的審核工作。通過對施工圖紙的反復校核發現以下問題:
(1)工程交叉施工的先后順序存在問題。
(2)圖紙的部分苗木不適合種植在水邊。
(3)橋頭與斜坡之間可能存在綠化種植空缺等問題。
項目部通過與原設計單位進行溝通后重新調整了沖突工序,并依據天氣情況延遲了部分植物的栽種時間。同時對初始設計圖紙的部分苗木(如園藝八仙花、衛矛、金鐘花、紫珠、接骨木、火棘)進行了調整、替換。其主要原因是這些苗木種植在水邊,因河水水位上漲,土壤過于潮濕從而導致死亡及生長不良的情況。與設計單位溝通后將上述苗木替換為常綠鳶尾、黃馨和噴雪花,并拓展與延伸部分植被的范圍,以消除橋頭與斜坡之間空缺造成的景觀割裂現象,還在每座橋的四個橋頭種植灌木,品種與近邊的灌木相匹配,既保證安全,又給人充實的感覺。
生態綠化工程中施工人員的施工技藝水平至關重要。項目在施工前期就多次組織施工人員通過專業培訓、參觀類似項目、邀請專家講解等方式使施工人員高效快速地掌握綠化施工與養護的知識,并可以領會與貫徹相應的設計理念。具體的培訓內容為:
(1)綠色植物的轉運、栽種技術講座。
(2)綠色植物的護理與養護技術講座。
(3)相關環節的工程質量與質量目標管理討論。
(4)長寧區外環西河南延伸等河道綠化工程的參觀學習交流。
通過上述的培訓學習活動使施工人員掌握了綠化工程中的施工要點與質量控制目標,并在理念上樹立起“質量重于生命”的觀點。此外,項目還嚴格落實與執行相關規范和質量標準,從而能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的順利進行。
在項目踏勘過程中,發現北二河與紅衛河的土質有污染,經調查此地塊原是化工廠,項目部提前采用了土壤修復技術以恢復土質。另外,在工程最南片靠浦放路有通信電纜及軍用電纜,在施工時需要避免對其的破壞,在電纜周邊樹立了醒目的警示牌。
土壤修復的前期工作為平整施工現場、臨時工棚、圍擋和安全標志的搭建。隨后依據土壤修復方案對施工現場進行放線和劃定挖掘區域。將污染土壤挖掘后通過汽車外運的方式存放在指定處理區域。污染的土壤在運輸過程中嚴密封閉,不允許出現泄漏和揚塵。如污染的土壤需要臨時堆放,則用土工布覆蓋土堆以防揚塵或雨水浸泡形成二次污染。土壤在預處理時先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石塊和垃圾等固體雜物通過篩分設備進行剔除,并對直徑在50 m m以上的土體顆粒進行破碎預處理。土壤處理時,先將污染的土壤堆疊成0.5~1 m高的錐形土堆,隨后向土堆中加入改良劑。再利用攪拌設備對污染土壤和改良劑進行充分攪拌混合,攪拌時間控制在1 h。按上述方法重復攪拌2~3次。攪拌完成后靜置一段時間后對土壤中的pH值、電導率、有機物含量進行復檢,待達到修復標準。
項目綠化工程主要以提高和改造綠化景觀為原則,兼顧生態與社會效益和防洪調蓄功能。在苗種的選擇上,優先以本地生長速度快、抗蟲能力強、經濟成本低的苗種為主。所選苗種見表1。
栽植技術主要采用“四大一深”的方法。主要特點為:
(1)挖大穴。為使樹穴達到0.8 m×0.8 m×0.8 m的標準。其目的在于有利苗種根系形成,促進其吸收水分與養分,有助于苗木的快速成長。

表1 項目苗種表
(2)選用大苗。項目部遴選根系較為發達的大苗與壯苗,所選苗種的胸徑均超過3 cm,苗種高度超過5 m,且樹苗隨起隨栽。
(3)大肥造林。為加快成林和苗種的發育,當樹苗栽好后,采用集中施肥的方式。所用肥料主要為摻入過磷酸鈣的土雜肥。施肥完成后在根部周邊堆疊高于地面約20 cm的土堆,并進一步夯實以防肥料流失和起到固定苗木的作用。
(4)澆大水。苗木栽種后及時澆灌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可以使根系與土層結合緊密,利于根系發育,還可以協助苗木地下與地上部分的水分平衡。故該項目在栽種前要將苗木根系部分用水浸泡約20 h,栽種后馬上澆水。
(5)深栽。項目的部分苗種為深根性樹種,故在栽植時將苗種載入原土以下約5 cm左右。這樣有利于苗種形成多重根系,還可以增強抗倒伏與抗風能力。
栽種中還切實遵循“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在挖樹坑時將表層淺土與深層土單獨堆放。當樹坑挖好后,先將基肥放入,使其位于樹坑的最深處。隨后再將表層土碾碎后均勻地鋪撒在先前的基肥上,這樣使樹苗的根部與肥料不直接接觸,而碾碎后的表層土又可以為根系向深層的生長擴張提供適宜的條件。之后再放入樹苗,再放入深層土,當培土至中間時,培土停止并將樹苗稍微上提以防樹苗窩根,影響成活率和后續發育。提苗完成后將埋好的土夯實,這樣能促進樹苗根系與周邊土壤之間相互緊密地連接,加速水分和營養的吸收。“三埋”就是將剩下的深層土繼續埋入,當填埋高度與地面平齊時進行第二次夯實,其主要目的是使樹苗挺直達到防止倒伏、防風的效果。
管護工作主要為土壤生態修復定期復檢、苗木的修剪施肥、場地的除雜草排防澇、季節性防蟲和補種等。
4.2.1 土壤生態修復定期復檢
該場地之前長期受工廠生產影響導致土壤污染程度較為嚴重,其主要表現為土壤pH值較高(現場測定為8.2,高于設計值的5.5~7.5)、土壤板結和有機物含量較低(0.51%~0.79%)兩個問題。采用以“生物堆-土壤改良-植物修復”組合工藝技術為核心對土壤進行生態修復。為防止修復后出現反復惡化或土壤肥力流失的現象,對土壤進行持續監測。項目為土壤中pH值、電導率和有機物含量,監測頻率為土壤修復后每季度一次。監測結果與項目施工前對比見表2。

表2 修復前后土壤對比
由表2可以看出,經過土壤修復后的土地pH值環境降低至設計要求的范圍,同時肥料也有所恢復,能為后續樹苗的種植提供適宜的環境。
4.2.2 施肥與排澇
氣候主要特點為夏季濕熱且降雨量較大,雨季降雨量普遍超過1 000 m m,降雨后水系的水位迅速上升,會對項目造成一定的水澇影響;秋季氣溫溫差大,氣候較為干燥;冬季無嚴寒,降雨降雪量小;年均氣溫為15.7℃。施肥方法主要為在春秋兩季對花灌木和喬木進行重點施肥3次。其中,花灌木施肥過程中適當控水,添加適量的磷肥與鉀肥;喬木的施肥量則根據樹木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調整。在高溫季節,早晚兩次對植物及時澆水;在雨季,降低澆水次數。同時后期考慮引入部分蓄水和滲水模塊對項目進行局部海綿化改造。
4.2.3 病蟲防治與防寒
1—3月組織人員對場地內的植物進行補植和施冬肥的工作。4—6月清理場地內的腐敗植物,檢查苗木的成活率并對新補種的苗木進行重點養護管理。同時做好蚜蟲、蚧蟲等病蟲害防治,于 4—5月蚜蟲、蚧蟲幼蟲活動期間采用液注孔等方法防治。在7—8月的梅雨季節做好抗澇準備工作,主要是在河道高水位情況下監測苗木根系是否存在浸泡現象;強降雨天氣下雨水及時疏導。在9—12月期間修剪長勢旺盛的苗木并做好秋冬季防寒工作。
4.2.4 養護與監管
由于水系面積廣闊,項目組聯合當地河道管理部門和林業管理單位組織周邊村民進行看護。同時在河道周邊醒目位置設立了護林銘牌標志,并加大河道與林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為防止周邊村民套種、毀林開墾等破壞河道綠化、侵占河道等現象,組織護林隊進行定期巡查整改。
經過該次綠化生態綜合改造,閔行區郊野公園首期開園范圍內水系生態治理工程(北片)將原先無人看護、雜草叢生、污染較大的河濱轉變為生態環境優美的綠地公園。這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周邊村落環境的觀賞性與完整性,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起到水系美化與防洪防澇的實際功能。在項目實施前應務必做好踏勘、審核等準備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嚴格遵循PDCA質量管理方法,認真領會項目的設計思路與理念,與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及時溝通與反饋才能切實確保項目的順利完工,如圖1所示。

圖1 閔行區郊野公園首期開園范圍內水系生態治理工程(北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