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以及經濟數據表現冷熱有別推動美元自4月以來走高。不過,這些因素將在未來6個月消退,亞洲貨幣有望重返升值軌道。
點評:美元走強導致亞洲(日本除外)貨幣今年平均下跌2.7%左右,小于G10貨幣平均3.3%的跌幅。籠罩在基本面不佳和國內政治不確定陰霾下的歐洲、中東和非洲、拉丁美洲貨幣則分別下挫約7%和22%。在亞洲(日本除外)地區,經常帳戶為赤字的貨幣(印尼盾、印度盧比和菲律賓比索)兌美元平均下跌5.6%左右,而經常賬戶為盈余的貨幣(人民幣、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新加坡元、新臺幣以及韓元)兌美元的平均貶幅僅為1.3%。
亞洲(日本除外)貨幣相對抗跌可歸因于幾個因素:首先,大部分亞洲(日本除外)經濟體擁有強勁的經常賬戶盈余,這提高了他們抵御資本外流的能力。其次,亞洲各央行的外匯儲備規模能夠支持他們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匯率波動。最后,由于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增長高于趨勢水平,為央行提供了在不大幅削弱國內經濟增長勢頭的情況下提高政策利率的空間,這有助于縮小與美國收益率的差距,從而緩解資本外流的壓力。
近期美國經濟數據強勁,而歐洲和日本等地區疲軟。考慮到經濟表現冷熱有別,美元漲勢可能持續。然而,隨著這種差異在未來幾個月逐漸縮小,預計美元強勢將減弱。另外,盡管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有可能加劇亞太貨幣的壓力,但全面貿易戰的風險仍然有限。白宮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重新談判現有貿易協議來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而不是引爆全面貿易戰。以此預估,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保持穩定或溫和提速,其中亞洲增長6.3%(2017年為6.2%),全球增長4.1%(2017年為3.9%)。考慮到亞太地區經濟體多由出口主導,全球增長環境利好亞洲貨幣升值。
新加坡元和人民幣匯率均通過貿易加權方式進行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和新加坡金管局通過與一籃子貿易伙伴貨幣來引導匯率走勢。這意味著當美元恢復全面走弱趨勢時,新加坡元和人民幣將與其主要貿易伙伴貨幣聯袂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