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軍
【關鍵詞】 寄宿制;師生談話;活動;課余生活;家庭
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29—01
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們心理年齡太小,過早地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缺乏安全感,造成他們嚴重的心理情感缺失。所以,寄宿的學生中間產生了許多問題兒童。他們心理行為偏激,焦慮易怒、厭學、逃學、打架、不合群、沉默寡言、性格倔強、不服管教,行為孤僻等現象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心理行為的失控。給老師和學校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作為老師,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
一、師生談話的有效方式
1. 戒責罵型談話,要將心比心。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寄宿的學生整天和老師生活在一起,大小事情都被老師收在眼底,很容易被老師發現“錯誤”逮個正著,受到的批評也多。這時我們教師在與他們談話的過程中,難免連說帶訓,指責有加。而孩子們卻還不敢回話,只能乖乖地聽訓,心里卻巴不得老師快點結束這次談話。其實,對于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來說,被老師訓斥本身就比較緊張,他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寬大處理,那我們能不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感受他們的心理,理性的對待,以利于各種問題的順利解決。
2. 戒說教型談話,要擇機而行。孩子遠離父母,內心里渴望親情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與學生談心時要給他們申辯或解釋的機會。否則,“說教”不但不能解開學生心頭之結,反而讓學生感到老師“強詞奪理”,在高壓下不僅口服心不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給你來個一言不發。你這邊雷鳴電閃,他那邊卻紋絲不動,看你能奈我何?這時我們就要采取冷處理的方式。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談。如在學校不方便,也可選擇家訪的方式談,場所變了,氣氛變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勢利導,解決問題。
3. 戒恐嚇型談話,要以情感人。寄宿的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家庭作業,但事情恰恰不是這樣。好多不完成作業的孩子就是住宿生,課堂作業也不及時上交。這讓我們十分費解。通過觀察了解,發現這些孩子做事非常拖沓。原來他們認為自己吃住就在學校,有的是時間,做不完再補。對這些孩子我們往往采取“恐嚇”型的談話方式,甚至于用傷害學生感情,傷害自尊,侮辱性的語言開展工作。豈不知我們的“恐嚇”形成師生雙方談話的僵局,直接導致產生了嚴重的師生矛盾和家校矛盾,讓自己的工作更加被動。對待這一類學生,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給學生修正錯誤的機會與時間。把握學生的心態,針對性開展教育。與學生講真話、實話,以誠相待,坦誠交流,在擺事實的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引導,循循善誘,使其心悅誠服。達到溝通的預期效果。
二、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有力保證
1.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使學生的情感轉移。學生社團,是一個讓同學們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臺。我校成立了“球類”、“書畫”、“葫蘆絲”、“鄉土游戲”等12個室內外社團。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放學后,學生閑暇的時間被有效地利用起來,悠揚的葫蘆絲聲洋溢校園,多彩的畫筆描繪幸福生活,操場上矯健的身影龍騰虎躍……留校的孩子們不再孤獨,學校真正成了他們學習、生活的樂園。
2.創造家庭氛圍,培養學生的家庭意識、親情意識,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滿足。兒童的生存離不開家庭。一個布置整潔、環境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首先,學校盡一切可能為孩子們創造素雅諧調的宿舍環境,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馨。其次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學校對寄宿生的休息、吃飯、娛樂、學習等方面都做了具體的要求,并嚴格執行。讓文明的行為促使孩子情緒的穩定。
3.創設和睦的生活氛圍。實踐證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征。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拉拉家常,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開放圖書室、微機室、體育活動室等,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喜歡的活動。還可以讓他們和老師一起給花除除草,澆澆水等。讓孩子們感覺到學校就是自己的家,對老師、學校產生信賴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滿足。
總之,農村寄宿制小學孩子的心理問題,是擺在我們學校和教師面前的一個長期的課題,我們要用心思考和研究,盡量還給這些孩子一個健康的童年。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003)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