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獨行者日報》10月8日文章,原題:多帶多路?揭示中國的非洲雄心在中文里,“一帶一路”聽上去朗朗上口。不過,它有點讓人費解,因為雖說叫“一帶一路”,但其實根本不是什么路,而是一個工程,它橫跨陸地和海上走廊,連接亞洲與歐洲、中東和東非。
“一帶一路”規模約9000億美元,目標是創立中國人所講的“現代絲綢之路”貿易路線,它涉及世界2/3的人口,規模甚至比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宏大得多。所以,它有望成為歷來最大的基礎設施倡議。這個涉及大約50億人的計劃推動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新型工業化”,“一帶一路”因而被譽為史上最大的發展項目。
有人說它缺乏具體細節,意圖不明,造成相關國家掉入“債務陷阱”。外界懷疑其帝國動機。實際上“一帶一路”是透明的,旨在創造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新模式,推動互聯互通和加強各國伙伴關系。
毫無疑問,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動搖了既有的舊秩序。非洲大陸不再被視為有待西方施恩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成為一個商機。自然資源仍然占主導地位,但對電信和金融服務的投資也在擴大。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與非洲的貿易在20年間從區區50億美元上升到目前的1800多億美元。不止于此,非洲為中國提供了發展一種截然不同的與世界往來模式的機會——它建立在中國人常說的“雙贏”基礎之上。
這給中國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其與非洲的關系。中國的著力點不在人與人的交流,而在政府間的峰會。非洲國家有可能換掉他們的領導人,這樣的事不時發生。所以,北京在外交上除了峰會和政府關系,還需要其他途徑保持與非洲各政府的關系。此外,中國提升了外界對“一帶一路”以及中非合作論壇的期望。但據非洲開發銀行統計,非洲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已從5年前的900億美元增至現在的1500億美元。除非勒緊褲腰帶,否則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源。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要如預期般推進,就需要雙向道路和多條帶。▲
(作者格雷戈·米爾斯,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