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鋪天蓋地的好萊塢電影、美國歌曲,流行美國服飾,甚至嫁人也喜歡嫁美國人……17年前,《環球時報》記者剛到德國時,著實領教了“山姆大叔”的影響力。當時,許多德國朋友向記者解釋,二戰后,美國發起“馬歇爾計劃”援助一窮二白的德國,讓德國人很感恩。而美國持續繁榮的經濟,也是德國學習的楷模。不過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德國人的“美國情結”在這些年,尤其是隨著特朗普時代的推進正逐漸消退。
就拿廣播電臺播放的歌曲來說吧,以前絕大部分是英語歌曲,而那時候德國流行歌手也幾乎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如今,記者一打開廣播,德國歌曲已占了“半壁江山”。曾登上美國流行歌曲榜的德國歌后莎拉·寇娜3年前推出第一張德語專輯《母語》,自此,她的歌曲也逐漸以德語為主。
同樣,在德國各大電視臺的黃金時段,好萊塢電影和美劇被《犯罪現場》《好時光,壞時光》等德國影視劇代替。甚至電視廣告也發生了改變。“以前,西門子、妮維雅等德國品牌都愛用英語廣告語,以便展示國際化。”柏林退休教師魯迪格對記者說,如今連麥當勞等美企在德國也不再用英語廣告詞。
如果到德國最大的電器連鎖店Saturn和MediaMarkt逛逛,人們會發現,美國品牌不再是唯一“主角”,中國的華為與美的、韓國的三星與LG越來越受德國人歡迎。
再看看德國《明鏡》周刊、《法蘭克福匯報》等媒體關于美國的報道,版面顯得越來越“吝嗇”:經濟類新聞常常被中國投資“搶走”頭條;文體類新聞更多聚焦歐洲;政治類比較關注美國,但很多是有關特朗普的負面新聞。
“以前,德國年輕人以進入美資企業工作為榮;現在,他們更愿意在德國大企業就職。”德國一家大企業的高管對記者說,德國企業文化更人性化,福利也更好。前不久,德國亞馬遜數千名員工就因為工作條件差,舉行了多次罷工。
德國人的“美國移民潮”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4年,有13.7萬名德國人移民美國,回國的人數為10萬人。最近兩三年,這兩個數字越來越接近,且未來回國人數很可能反超。目前已從華盛頓回到漢堡定居的學者卡特琳對記者說:“美國各方面的吸引力已不如從前,比如科研氣氛、治安環境。而德國,未來可期。”
德國電視二臺前不久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多達82%的德國人認為“美國不是值得信賴的伙伴”。柏林美國問題專家斯蒂爾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人的“美國情結”逐漸減退是綜合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果。這從側面顯示美國的軟實力在下降,而德國的自主意識正在上升。▲
環球時報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