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天秋 湯珺琳 陳淑美 林善傳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越來越多人從身邊小事做起,讓更加綠色的生活方式成為風尚……
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在國際有關氣候問題的談判中,氣候問題本質上已成為我國能否繼續快速發展的權利之爭,從而使推進“低碳生活”“低碳社會”“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任務。要很好地完成這項任務,就應在全社會民眾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良好的道德觀念是推進低碳生活順利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一種生活態度。在氣候壓力日趨加大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全面實現低碳生活逐漸成為全世界的共識。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如何降低碳排放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就正式對外宣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許多人認為,降低碳排放是國家和政府的事,和自己無關。殊不知個人是低碳生活的最小主體,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沒有一個個小主體的積極參與,國家和政府投入再大,政策制定再完善,降低碳排放也只是紙上談兵,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對于我們來說,“衣食住行用”這些小事都和降低碳排放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件小事做起,在生活中將所用的能量盡量減少,踐行低碳生活,為節能環保、發展低碳經濟做出自己的貢獻。
踐行低碳生活的關鍵不在于說而在于做。說起節約資源,降低碳排放,保護環境的措施,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些門道來,但是請想一想在洗臉刷牙、洗發洗澡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節約每一滴水?在外出就餐的時候是不是做到了不用一次性餐具?想想我們是不是有過夏天蓋著被子開空調的行為?我們在公共場合是不是也曾經和照片中一樣,即使有標語的提醒,還是會在用完水龍頭之后忘記擰緊它?走廊里的燈即使在白天也讓它亮著?
也許你會對此不以為然,這些小事能為低碳做出什么貢獻呢?但我們踐行低碳生活的最好出發點卻恰恰是這些在生活中被我們無意間忽略的瑣碎細節。
請看看這些數據:少搭乘1次電梯,就減少0.218千克的碳排放;少開空調1小時,就減少0.621千克的碳排放;少吹電扇1小時,就減少0.045千克的碳排放;少看電視1小時,就減少0.096千克的碳排放;少用燈泡1小時,就減少0.041千克的碳排放;少開車1公里,就減少0.22千克的碳排放;少吃1次快餐,就減少0.48千克的碳排放;少丟1千克垃圾,就減少2.06千克的碳排放;少吃1千克牛肉,就減少13千克的碳排放;省1度電,就減少0.638千克的碳排放。如果一天做到上述每一項,那么我們每天可以減少21千克左右的碳排放量;如果全世界每人每天都能做到上述每一項,那么可以減少的碳排放量將是巨大的。
也許你會覺得驚訝,生活中這一個個看著不起眼的小“1”,匯聚起來會有這么大的能量。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胺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每個人為降低碳排放貢獻一個微不足道的“1”,全世界的碳排放量就會有顯著的降低。
低碳生活不是一時而是永恒的話題,踐行低碳生活還應該持之以恒。低碳生活的本質還是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人們持之以恒,決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廢,低碳生活亦是如此。如今“低碳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流行和熱門的詞語,在國家和政府的倡導下,許多人開始嘗試低碳生活,為改善氣候、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有些人只是追趕潮流和圖新鮮,并沒有當真要把低碳生活堅持下去。就像有些人到世界水日才知道要節約水資源,到世界地球日才知道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一樣。如此行為雖然在短期內能夠為降低碳排放做出貢獻,但是不利于保護環境的長期發展。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踐行低碳生活,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總有一天,我們會在城市里而不再是只能在自然保護區欣賞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節約每一張紙、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做起,堅持踐行低碳生活,為降低碳排放、保護環境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