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UD中國領導決策信息中心·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
分地區看A股上市公司業績,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2017年,西部和東北地區上市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2274.67億元和499.79億元,同比增長55.52%和40.33%。中部地區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1845.18億元,同比增長52.74%。東部地區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2.8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3%。
■ 甘肅: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創歷史新高
2017年,甘肅33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3409.3億元,同比增長23%,占2017年甘肅省省內生產總值的44%;實現營業收入1768.79億元,同比增長16.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69億元,同比增長241.07%,是全國水平的12.5倍,增長率居全國第一位,并創下近年新高,實現了“十三五”規劃開局以來的連續增長。從盈虧結構看,甘肅90%的公司實現盈利,60%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3家公司虧損,較上年減少3家;連續兩年持續盈利的公司中,11家公司(占比42%)的凈利潤增長幅度超過50%。
■ 重慶:地方國有上市企業利潤暴增
2015—2016年是我國國有企業處境最為艱難的時期,連續兩年的慘淡經營形成的低基數使2017年地方國有上市企業業績迎來高增長。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2017年700家地方國有上市企業營收達到103265.3億元,同比增長23.77%;共實現凈利潤8513.3億元,同比增長32.7%。2167家民營上市企業共實現營業總收入85886.9億元,同比增長24.3%;共實現凈利潤5729.14億元,同比增長13.5%。
從地方看,2017年重慶14家地方國有上市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69.87億元,同比增長31.53%;實現凈利潤78.39億元,同比增長77.48億元。其中,重慶鋼鐵凈利潤在由2016年虧損46.86億元扭轉為盈利3.2億元,顯示出了供給側改革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市轄區范圍內49家滬深A股上市企業自2000年以來首次實現全部盈利,共實現營業收入3845億元,凈利潤總額269億元。
2017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25萬億元,同比增長18.80%;實現凈利潤3.36萬億元,同比增長19.10%。從盈虧結構看,盈利3300家,虧損222家,盈利面為93.7%。新三板已披露年報掛牌公司2017年共實現營收1.98萬億元,凈利潤1154.8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1.21%和14.69%,盈利面76.44%。
■ 湖北:中小創企業發展質量跑贏主板企業
2017年,主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0.46%,增速上升15.90個百分點,呈現向好趨勢;中小板凈利潤同比增長19.88%,增速下降16.88個百分點;創業板受權重公司影響凈利潤同比下降17.98%,增速大幅下滑57.56個百分點,剔除兩家公司后,創業板凈利潤同比增長3.19%。
從地方看,湖北省96家上市企業中,33家中小創企業整體營收增長率為37.66%,而63家主板企業整體營收增長率為22.38%。其中,營業收入增長率最高的兩家企業都是中小創,力源信息營收增長達到417.14%,國創高新營收增長達到308.16%。另外,凈資產增長最高的前五家公司均為中小創企業,其中國創高新凈資產增長515.57%,三豐智能凈資產增長290.19%。
■ 上海:新三板戰略性新興產業掛牌公司營收突破千億元
2017年,滬深兩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3946.20億元,同比增長21.80%。新三板戰略性新興產業掛牌公司累計達到2702家,實現營業收入3874.93億元,凈利潤178.97億元。從地方看,上海292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類掛牌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04.42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另外,滬深兩市中獨角獸概念板塊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369.66億元,同比增長57.08%。在新三板內部披露2017年年報的10764家公司中,新經濟企業共4782家,占比44.43%,其中,有2654家公司增速符合瞪羚企業劃分標準,占比55.50%。這批企業的規模小于獨角獸企業,但呈現出跳躍式的高成長潛力,平均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39.68%和104.28%。如工業安全領域高科技企業幫安迪,2017年凈利潤2002.56萬元,同比增長171.35倍。
2017年,北京的上市公司所得稅總額居全國之首,達3994.02億元,其次為廣東1516.86億元,上海956.75億元。三地所得稅總額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所得稅總額的比重超過七成。
從各省上市公司對當地公共財政收入的貢獻來看,在不考慮央企所得稅為中央和地方的分成下,北京上市公司所得稅達到其公共財政收入的73.54%,而其他地區均在15%以下。在剔除北京之后,上海地區上市公司稅收對其本地區公共財政收入貢獻最大,整體占比達14.4%。寧夏地區上市公司所得稅稅收僅為3.07億元,僅為當地的公共財政收入貢獻了0.74%,成為上市公司貢獻最少的地區。此外,滬深兩市有85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開展精準扶貧的情況,77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環境保護信息。同時,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8.59%,表明全社會環保投入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