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永剛 花晨
道光十五年的(公元1835年)一個春日,山西太谷廣升聚藥號(今為廣譽遠公司)門前廣場上聚集了一支人數眾多的馬隊。只見每匹健壯的馬匹上都載滿了各式貨物,有茶葉、絲綢、瓷器、大米、藥材等,裝藥材的馬匹上都標著廣升聚三個大字,一個個身強力壯的騎手都滿懷信心地與其家屬話別。這是什么人?遠道要去哪里?那時的山西人都知道,這是太谷附近的晉商,遠赴中俄邊境做買賣的商人,他們在這里集中,然后取道太原,與其他商隊會合,再經大同、張家口、歸仁(今呼和浩特)、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最后到中俄邊境商貿重鎮恰克圖與俄、歐的商人進行商品交易。
要說晉商遠赴恰克圖商貿的故事,還得從500年前的明代說起。明代嘉靖年間,塞北的韃靼人俺答屢犯邊境,明廷十分惱火,后來接受大學士張居正意見,一邊加修長城邊關,屯兵防守,一邊與韃靼人進行茶馬互市貿易,韃靼人從商貿中得到很大好處,也就不常來邊境騷擾了。到了清代,北部的沙俄不斷擴大版圖,終于與中國北部邊界接壤了。針對俄羅斯人的不斷進襲,康熙也仿照嘉靖的樣子,與俄簽定“尼布楚條約”正式劃界,雙方開展經貿活動,加強邊境安定。但是由于一些具體問題沒有明確,俄國人仍常有犯境事件發生。為進一步理順關系,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再次簽訂“恰克圖條約”,規定中俄之間搞好睦鄰合作關系的具體事項,加強商貿活動,條約明確雙方在中俄邊境恰克圖進行商品交易。恰克圖原是恰克圖河北的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條約簽定后,清廷在河南中方境內又新建了一座城(新恰克圖),中國輸俄的貨物在恰克圖轉手以后,再到達歐洲、西亞各國,恰克圖變成了這條商貿之道的轉運站。在長期的商貿中,它逐步發展成為名震歐洲的商貿城,單中國商人(以晉商為主)在此就住有8萬人。中俄商人在此洽談生意,互通有無,共同生活,變成了老相識、老朋友。
恰克圖的繁榮完全是靠晉商吃苦耐勞、長途跋涉換來的。那時商隊出了張家口到了內蒙古就十分荒涼了,有時幾十里都見不到一個人影。商隊在沙漠中行進有幾大困難:一是缺水,有時走好幾天,見不到一點水的蹤影;二是天氣變幻無常,常常是“早穿皮襖午穿紗,深夜烤火不算啥”,有時黑風暴刮起來,幾天幾夜叫人動彈不得;三是極易迷路,到處是沙丘,今天是南北向的,明天風一吹又變成東西向的,讓人捉摸不定,經常走錯路。那時在這種環境下長途經商真不是一件容易事,稍稍不注意,一隊人馬都會貨失人亡,連尸骨都收不起來。
山西人經商有其特殊的本領:一是堅韌不拔,特別能吃苦耐勞;二是特別能精打細算,聚腋成裘。晉商到恰克圖做外貿,主要商品是茶葉——晉商在福建、湖南等地收購的茶葉在當地制成茶磚以后,經水路、陸路運到山西。道光17至19年,中國輸俄茶葉800萬俄磅,價值800萬盧布,絕大多數都是晉商所為。除茶葉以外,還有絲綢、棉布、大米、瓷器、日用雜品等。廣升聚經營的藥材大黃、麝香、當歸、黃芪主要產在西北,八角茴香、三七、陳皮主要產在南方,干姜到處都有。廣升聚是廣幫藥號,地處北方,經營南方、北方的藥材都有優勢。
說起廣升聚的大黃貿易,大黃在俄羅斯市場上可是搶手貨。其原因有人說是俄國人喜食肉品,肉吃多了,需要大黃來瀉火,也有人說是俄國人會做生意,歐洲市場大黃非常吃香,他們轉手會賺幾倍錢。大黃搶手,中俄雙方都高興。在乾隆年間,有次一個叫馬拉爾齋的俄國人,居然偷偷越境到中方這邊搶了中國商隊的一批茶磚后逃回去。中方清軍立即同俄方交涉,要俄方抓獲后中俄雙方共同會審,交回贓物。可是俄方在抓到搶劫犯后,只是處以鞭刑就流放了,不理睬中國人的要求。中方十分生氣,便將此事上報清廷,乾隆皇帝聞訊,大發脾氣,要求中方邊貿立刻停止大黃貿易。俄國人買不到大黃,外貿受到很大損失,俄國人覺得這太不合算了,態度軟了下來,要與中方協商重開大黃貿易。這時中俄邊境又發生一起俄國流氓襲擊清軍邊防士兵事件,俄國人沒等中國人開口便立刻將兇手押過來一起會審。清廷一看,這回俄國佬認錯了,便同意恢復大黃的繼續貿易。
廣升聚除了長途販運藥材外,還將自己的看家產品龜齡集、定坤丹等成藥帶出來,不但在商隊中使用,而且還向沿途歸化、庫倫、恰克圖的中轉站,甚至在俄商中宣傳、使用。
鴉片戰爭以后,俄國政府同西方列強一道,不斷擴大對中國的軍事和經濟的侵略,俄羅斯商人通過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逐漸取得了不少特權,他們慢慢侵入到中國內地,攫取了中國廉價的豐富物產并推銷他們的商品。為此,晉商們向官府提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俄商深入我國內地經商發財,我們華商也可以去俄境內另覓新途”的要求,清廷為了對付俄政府不斷膨大的胃口,這時也竟然同意并積極鼓勵晉商深入俄境經商的要求。此后,大批晉商離開恰克圖北上俄國境內,到赤塔、新西伯利亞,甚至莫斯科、圣彼得堡去發展,在這些城市開了大量店鋪。
數獨游戲 16期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