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男
(湖南株洲國順水利水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株洲 412000)
大型灌區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支柱,在實際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保障糧食以及其他農業產品的生產,我國不斷加大對大型灌區的投入。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對人們的生活,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并且大型灌區運行能力的下降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影響。對于此問題,大型灌區必須要進行續建配套,并且實行節水改造。現結合湖南省具體實踐,進行總結分析。
湖南省大型灌區多數建設于20世紀50~70年代,受到建設條件的限制,灌區建設標準偏低,缺乏完善的配套設施,經過長期運行后,出現了崩垮和滲漏等問題,灌區工程完好率較低,普遍低于50%,使得農業灌溉用水難以得到滿足,影響著大型灌區效益的有效發揮。在1998年,國家正式啟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以及節水改造項目建設計劃。湖南省納入計劃內的大型灌區超過20處,改造規劃總投資為65億元。1998~2010年段內,中央累計下撥22.21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4.1%,支持改造工作的實施。目前,湖南省大型灌區續建配套以及節水改造工程已經獲得了不錯的成效。從湖南省現有的大型灌區來說,覆蓋范圍廣泛,擁有灌溉面積100以及以上的大型灌區2個。表1列舉了部分灌區。其中,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灌區建設后,成為了湖南省最大灌區。此工程具體情況如下:①干渠240km;②支渠170km;③田間工程及老灌區改造;④兩個渠首電站;⑤一個跌水電站。此水庫擴建,按照最大壩高114m、壩長328m為參數開展施工建設,正常蓄水位為313m,水庫總庫容為15.1億m3,水庫設計灌溉總面積為111.46萬畝。此工程歷經4年多,在2016年12月30日正式下閘蓄水,進入建設和初期調度運用并行階段。此工程投入運行后,水庫下游瀟水兩岸城鎮防洪標準將會得以全面提升,達到20年一遇的水平,同時會催生一批商品糧基地。除此之外,能夠為長株潭河段補水,進而改善湘江水環境以及生態環境。

表1 湖南省大型灌區表(部分數據)
從湖南省大型灌區改造實踐來說,獲得了不錯的成效。現結合其具體實踐,進行如下分析:
在改造中,對渠道險工險段以及存在病險的建筑物,進行除險加固處理;對存在嚴重滲漏問題的渠段系統,進行防滲襯砌處理,有效提升了灌區的運行能力,減少了工程事故的發生,全面提升渠道的運行能力。以雙牌灌區為例,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前,每年至少要花費312萬元,用于水毀事故搶修。經過改造后,在2010年用于水毀事故搶修的費用僅60萬元,經濟效益明顯。表2為成效對比。
從湖南省大型灌區實際情況來說,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前,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數只有0.45,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39。項目實施后,在2010年,上述指標分別為0.54和0.46,灌溉能力得以明顯提升,節水效益不斷增加。經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灌區的灌溉面積不斷增加,節水量增加,為灌溉和工業用水以及城市用水等,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帶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起到了生態保護的作用。

表2 成效對比
由于湖南省大型灌區工程建設的時間較早,建筑物的質量水平低下,加之運維管理不當,經過多年運行后,出現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問題,降低了用水效率。經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使得渠道水利用系數得以全面提高,減少了每畝毛用水量,縮短了灌溉周期,提高了灌溉效率。
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中,對大型灌區工程現存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整改,使得工程的整體質量得以提升,降低了糙率,加速了水流動,不容易造成淤塞,節約了清理費用。而且經過除險加固的建筑物,其正常情況下采取相應的保養措施即可,不需要進行維修,使得維修成本得以減少。除此之外,工程運行能力不斷提升,加之運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減少了運維管理人員,進而節約了一定的運維成本[1]。
經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后,大型灌區工程的運行能力全面提升,在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抗旱等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改善生態環境。經過改造后,優化了渠內水流條件,減少了水土流失以及滲漏量,使得地表水利用率得以有效提高,并且降低了地下水埋深,有效改善了冷浸田問題,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改善了生態環境,并且促使農村衛生情況得以好轉。②抗旱水平提升。經過擴建后,使得工程的蓄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增加了灌溉面積,進而提升了抗旱能力,為農業灌溉以及工業生產用水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
從我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踐來說,還存在著系列問題,需要加以改進。現結合具體問題,進行如下分析:
在具體落實此項目時,由于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原規劃的應用,逐漸暴露出各類問題,比如技術方案不合理等。而且經過多年的發展,水利工程建設環境以及物價等,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技術和新材料被推廣應用,加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標準不斷提升,使得原規劃已經無法達到改造工作要求。因此,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基于保障改造總數量的基本前提,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規劃,進一步提高建設標準,加大大型灌區的投入,保障建設的灌區,其運行能力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改造規劃的實施,要堅持科學性、合理性、時代性原則,并且適應不斷提升的工程建設標準,同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保障。
從2010年以來,各地區不斷加大配套資金的落實力度,保障改造項目的落實。從各省區情況來看,能夠保障配套資金的落實,但是市縣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為地方資源配套存在著嚴重的缺口問題,難以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有效實施。如果資金落實不到位,則會影響著工程任務順利完成。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說,配套建設任務重,但財政供給不足,一方面要滿足工程的建設需要,還需要補齊前期的資金缺口,進而影響著工程任務的執行。這是當前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所面臨的一大難題,需要發動各方力量,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為工程建設,提供充足的保障[3]。
綜上所述,為解決大型灌區運行問題,我國提出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計劃,經過多年的落實,獲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從實踐來說,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資金缺口大等,需要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若能夠保障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全面落實,對提升大型灌區運行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