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軍
筆者不久前在一個研討會上與中外一些著名高校負責人交流,其間有個深切感受,就是我國高校專利轉化率與英美同行相比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但專利轉化率不足兩位數,其中中國高校的情況大體類似。而英國劍橋大學2004至2008年專利轉化率為47%,美國斯坦福大學為19.4%。在專利問題上,中國高校面臨“四高三低一缺失”,即研發經費投入高、專利產出數量高、專利維護費用高、專利失效比率高;專利運營管理水平低、成果轉化率低、轉化收益低;專業化運營缺失。
高校專利轉化率低背后,是我國整體上的專利轉化率始終提不上來。原因在于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有關專利的國有資產流失界定不甚明確。國有高校、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專利以無形資產計入總資產范疇,在允予轉讓和使用中,無論價格如何,仍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當作國有資產流失,這讓一些高校和機構決策者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惹事。
二是專利的質量、含金量較低。有些專利的產生目的性強,為了完成上級任務或課題結題,脫離未來世界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實用性、市場可操作性差,最終課題評審會、表彰會變成了專利的“追悼會”。
三是專利市場誠信的缺乏。專利市場誠信體系存在缺陷,導致一些專利擁有者對專利文獻技術的轉化和生產畏手畏腳,一些使用者也沒有較高的專利購買意識。
四是缺乏復合型產學研實施人才。按照專利轉化的產業化、市場化模型,作為核心的原創專利只是第一步,后面還要經過市場化前景評估審核,并必須配有復合型專業技術轉化實施人才團隊、品牌營銷團隊和足夠的投資支持。這些方面,我們顯然還不完備。
比如,筆者所在的研究院最近與英國一個機構洽談某前沿項目合作成果的轉化。英方要求中方至少配備10人的高級復合工程師專家團隊,并配有相應高級設備、適宜場地和專業營銷團隊。現有的一個成熟產品開發周期大約半年,需要資金投入近250萬英鎊,這種情況下,只有在構建風投公司結構基礎上進行專業化投資,才有實現專利轉化和市場化推廣的可操作性。
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在世界頂尖的原創、原研高科技術領域仍占有相對優勢,而中國則在引進國外實際應用技術后的二次開發上占有相對優勢,這主要得益于我們14億人的大市場以及高水準的逆向解剖和學習、仿造、升級能力。但長遠看,如果我們不能突破二次開發的模式瓶頸、持續缺乏核心原研專利技術,最后還是會在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上受制于人。這就迫切要求我們下大力氣解決至今仍在阻礙我國專利與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那些問題,尤其從機制上著手加以系統性的解決。
筆者堅信,一個有過四大發明的國度,一個曾在人類漫長農耕文明中誕生了唐代長安那樣一個世界科技、教育、多元文化、貿易、哲學和思想中心的國度,如果能夠系統性地調整好有利于自身專利轉化的激勵機制和整體環境,未來幾十年內一定能夠逐漸形成自己在專利和更廣闊科技領域的特色優勢。▲
(作者是旅英學者、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國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