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亦佳
外資已悄然進場
2018年以來,上證指數從3587點一路下跌到2700點附近,近日一度跌破2673點(截至2018年8月16日上午10:00)。成交量在2018年8月14日創下半年來新低,兩市合計成交量僅有2684億元。
A股市場一片低迷,風險情緒蔓延。也有分析師指出,A股現在正處于歷史底部,反倒是不錯的進場時機。
海通證券分析師荀玉根表示,A股正處于第五輪牛熊周期的底部。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在“第12屆中國上市公司價值論壇”上指出,A股估值已經到了底部區域。
盡管國內投資情緒并不像分析師們這么樂觀,海外資金已悄然進場。
截至2018年8月16日,陸股通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達5475.18億元。其中,5月受A股納入MSCI消息面的影響,5月陸股通北向資金凈流入大幅上漲,達508.51億元;6月、7月趨于平緩,6月凈流入284.92億元,7月流入規模為284.8億元。
實現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互聯互通的“滬倫通”也有望在今年開通。上海市委、市政府在18年7月召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推進大會中,提出了“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提出爭取在2018年內開通“滬倫通”。
如果說,陸股通資金進場還是“靜水深流”的話,那么最近一些國外明星私募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6月5日在中國備案了一支私募基金:貝萊德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此基金發行9天,就募集了10億元人民幣!根據其合作機構中信證券給投資者的推薦資料顯示,該基金準備在募集結束后,滿倉A股。
幾乎同一時期,6月29日,全球最賺錢的對沖基金橋水也在中國獲得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包括貝萊德在內,已有14家外資機構在境內獲得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并有10家機構已經發行了產品。
盡管A股近日低迷,國際資本對于A股的認可度卻越來越高。8月14日,美國明晟公司宣布,將現有MSCIA股納入因子由2.5%提高至5%。在太平洋證券策略分析師金達萊看來,此次納入因子由2.5%提高至5%,保守預計,或將為A股市場帶來約600億元的增量資金。根據申萬宏源的測算,按照5%的市值納入因子,2018年被動增量資金可能達到1000億左右。
一方面,外資主動進場,另一方面,國家對外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態度,也越來越放開。進入2018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開放外資進入的利好消息頻出。
今年5月1日,滬港通和深港通每日額度正式擴容,滬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520億元人民幣,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分別調整為420億元人民幣。與此前相比,此次額度擴容了4倍。
6月12日,央行、國家外匯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和《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取消QFII、RQFII本金鎖定期要求,取消QFII每月資金匯出不超過上年末境內總資產20%的限制等,被市場認為是簡化管理和操作,對外資進一步開放的舉措。
8月15日晚間,證監會進一步放開了外國人開立A股證券賬戶的權限。從9月15日起,在境內工作的外國人、在境外工作的境內上市公司外籍員工,無論是否在中國,都可以開立A股證券賬戶參與交易。
養老目標基金應聲入市
一邊外資悄然進場,另一邊則是“國家隊”頻頻占領陣地。
8月6日,國內首批14支養老目標基金獲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8.88億人,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4.4萬億元。據估計,養老目標基金每年將帶來3000-4000億的長期“活水”。
此前,社保基金入市,已為市場帶來2萬億的管理運營資金。養老金入市,職業年金入市也有望進一步推進。養老目標基金現在選擇入市,既是看中了當前A股估值整體偏低,適宜投資,也為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從政策面看,國家在嚴調控、緊信用的背景下,還是給流動性適時地放了水。2018年 7月,央行今年第三次放水,宣布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定向降準是為了緩解小微融資難的問題,但在當前股市較為敏感的時間點宣布這一釋放流動性的消息,無疑對股市來說也是利好。
從數據上看,7月份累計逆回購凈回籠5800億。上周SHIBOR(3個月)收于2.801%,下降20.20BP,資金利率持續下降。8月9日以來,隔夜Shibor利率有一定攀升,從三年新低1.4%反彈到2.51%。8月17日,央行進行900億元7天逆回購操作,這是自7月19日以來央行首次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此前,央行連續十九個交易日暫停了公開市場操作。
可以看出,短期,資金市場利率雖趨于上行,目前貨幣政策中長期仍然是偏寬松的取向。
一方面有養老目標基金源源不斷地“供血”,另一方面有央行穩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輸液”,國家層面對資本市場流動性供給的意圖顯而易見。加之外資也對A股市場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內部放寬,外部“引流”,國內外機構資金“建底”的動作,已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