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果 孫少龍

只要去醫院看病,醫生沒讓你去做化驗檢查的情況極少。我們普通患者面對繁多的檢查項目,往往會有摸不到頭腦的感覺,不知道這些檢查對自己的病情有多大必要,也難免會產生是不是被過度檢查了的疑問。
不少患者在到醫院就診時,都有著這樣的疑惑:“明明我就是感冒了而已,為什么醫生讓做這么多檢查?一圈查下來,還是‘感冒,給你開點藥回家吃’,直接開不行嗎?”
“我入院時抽過一次血了,指標都是正常的,過幾天為什么又給我查一次一樣的?”
還有患者表示,最怕到大醫院看病,往往是還沒開藥好幾百元就花出去了,甚至懷疑“醫生就是為從檢查費里拿提成”。
然而醫生也有苦難言,做檢查是為了確保不漏診、誤診,為患者負責反而得不到理解。
“我就是有點咳嗽感冒,到了醫院又是心電圖又是抽血,最后還拍了個CT,藥還沒開就花了700多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的李同學說,他在汕頭某醫院進行一系列檢查,最后只得出了“普通感冒”的診斷,“感覺白白給醫院送了錢”。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江西。家住南昌的鄧女士因為右上腹肋骨部位疼痛去當地一家醫院檢查,醫生先是懷疑她膽囊結石,讓鄧女士做彩超檢查。檢查后發現沒有異常,醫生又懷疑鄧女士是胃部出了問題,讓鄧女士去做胃鏡和CT。
對此鄧女士表示難以理解,她說:“我感覺醫生好像是在用‘排除法’給我看病,按這個看病方法,我可能要把醫院的檢查項目全都做一遍。”最終鄧女士沒有進行后續的檢查,放棄了此次就醫。
記者采訪了解到,“檢查項目過多”已經成為患者對醫院的普遍看法。部分受訪患者還懷疑醫生會從中漁利,在檢查費用中抽成。
對此,北京某三甲醫院一位醫生說,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管理的加強,各地醫院都出臺了配套措施;同時,國家對于檢查項目的標價都是有明文規定的。以他所在醫院為例,醫生的工資與檢查費用、藥品費用等并不掛鉤,通過過度檢查和“大處方”來多抽成并不現實。
類似的抱怨和問題,都可以用“過度干預”概括。醫患矛盾的發生,很多時候是因為患方認為醫生“過度干預”了,使得自己接受了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醫生是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醫生的水平是不是不夠?”作為醫生,可以理解患者的揣測,但他們往往很委屈。實際上,這種矛盾的發生與患者、醫生的道德無關,而是因為醫患雙方對“治療的本質”理解不同。
“病人埋怨過度檢查,其實我們也很無奈。”北京某三甲醫院一位醫生這樣說。很多情況下,醫生多做幾項檢查是為了確保不漏診。為何還是有這么多關于“全套檢查”的流言蜚語?
首先,醫患信息不對稱,很多疾病的前期表現癥狀相似,患者難以充分了解。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黃紅衛表示,因為引發疾病的原因不只有一種,同一種癥狀也可能是由不同的疾病所引起的,檢查的作用就是更加精準地確認發病的原因,從而對癥治療。
廣東省人民醫院醫生張紅璇表示,一些患者咳嗽了好幾個月,有時甚至咳出血,還以為只是普通感冒。醫生從專業角度分析,會建議其做胸部CT等檢查,但是患者往往不理解,甚至有的患者認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咳嗽,再加上一些患者對個人病癥的描述不一定準確,有可能影響醫生的準確判斷。
“同樣有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患者可能會有自己主觀的判斷,認為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但是這些癥狀也可能是肺炎、哮喘甚至肺癌的前期表現。”一位腫瘤內科的醫生說,很多情況下患者是在檢查結果出來之后才去“逆向思維”,感覺自己明明是小病卻花了大錢,這種思路其實是有問題的。
至于有患者提到,為何過去小病檢查只需要醫生依據病人的描述、以及醫生的經驗去判斷,而現在卻上了這么多檢查項目?專家表示,很多疾病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檢查手段的更新不斷提升才慢慢發現的,如果刻意回避相關檢查項目,則有可能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
其次,一些病人難以區分不同檢查的功能。一位神經外科的醫生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如果有患者有頭疼、頭暈的癥狀,他會先建議患者到神經內科去做篩查,主要包括頭部CT和核磁等項目。“這里提到的CT和核磁都是必須要做的,這是為患者的生命安全著想。”
如果病人本身病情較重,來醫院的時候就帶著其他醫院的CT片子,醫生仍然會建議他做核磁檢查。“CT和核磁功能不同,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情況復雜,可能還要做導航核磁、CT血管造影等檢查。”這位醫生說。
最后,住院病人需要完整病歷,通過各項檢查對患者的身體狀況有充分了解,預防可能出現的漏診和診治延誤。張紅璇說,術前常規檢查可以發現潛在的問題,避免手術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嚴重后果,在沒有檢查之前,再厲害的醫生都沒有辦法將潛在的安全隱患辨別出來。
張紅璇舉例說,有病人要做胃腸鏡將息肉摘掉,但如果凝血功能不好、血小板低,則有可能引起術中止血困難或者術后大出血,這就需要患者在手術前做血常規、凝血指標等檢查。
今天,疾病的種類也在變化。過去,醫學界主要的困擾是單因素疾病:諸如維生素C缺乏引起敗血病,結核分歧桿菌感染引起的結核病,稱為單因素疾病。但如今,單因素疾病已不再令人擔憂,多因素疾病是真正難以攻克的敵人。比如,腫瘤就是多因素疾病,你無法找出明確的單個病因。治療多因素疾病就如同面對游擊戰,漫山遍野可能都隱藏著敵軍,打擊目標不明確,胡亂開火弄不好還會誤傷自己人。這種情況下,了解疾病個體化的特點顯得更為重要。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建立起健康、互信的醫患關系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
——加強醫患溝通。在張紅璇看來,醫患溝通需要技巧,更需要相互理解。很多醫生溝通的時候,往往是從自己醫學分析的角度問問題,抓主要的、跟這次發病相關的問題詢問。從醫生的角度來看思路其實是很完整的,但有些患者就會認為自己沒有完整陳述病情、醫生交流太倉促。
“很多情況下,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給患者建議,在檢查項目上也應該給患者一些選擇。”北京某大學附屬醫院的一位專家說,醫院也應該配套相關措施,避免醫生從檢查費用、藥品費用中“抽成”,從而杜絕過度檢查現象的發生。
——加強知識科普。有專家表示,當前的醫患溝通問題主要是由于雙方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患者對一些常規的、必要的檢查不了解,也會有“被過度檢查”的感受。有關部門應加強相關知識的科普,讓群眾了解檢查的必要性,增強其自主判斷的能力,也能夠有效地增強醫患溝通,改善醫患關系。
——推進醫療資源下沉。業內專家認為,患者認為就醫體驗差、動不動就安排檢查,根源還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落后、醫療資源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廣州某三甲醫院醫生舉例說,一些基層醫院社區醫院就能看的病,往往患者會涌入大醫院,這不僅導致優質醫療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也使專業醫生也難以留出時間做更深入的研究。建議積極推進分級診療,推動醫療資源下沉,使患者得到更有效、更充分的診斷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