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旭

參與制造坦克、給核反應堆部件焊接、為國產飛機發動機制造提供工具、保障篩選金礦機器運行……從00后到80后,這群年輕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已經成為各自領域的骨干,別看他們年輕,不少人的工齡已經超過了10年,其中大部分已經開始帶徒弟。這群正在崛起的“小師父”群體,構成了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
如果把科技人才看成是國際競爭的尖端人才,這群年輕的“小師父”就是支撐尖端領域人才優勢的“家底”。他們有多重要?他們往往正是精干的科研團隊人才隊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設計人員的諸多創意,需要靠這群樸實無華的年輕人變成現實。
一提到大國工匠,社會輿論總是關注那些成就非常突出的資深大師。有人會說,大國工匠實在太少了。的確,這樣的問題存在,卻鮮有人關心,這些大國工匠從何而來?要知道,現在優秀的青年工匠,才是大國工匠的后備軍。因此,關注大國工匠的成長,不妨為這些青年工匠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然而,近年來,技能人才“招生難”和“技工荒”問題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包括社會觀念、就業導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目前技能人才仍然稀缺。
王慧林任教于河北機車技師學院。“現在培養一個好焊工越來越難了”,他說,“招生的時候我們也在不遺余力地介紹現在的國家政策,帶著學生和家長看設施齊全的實操基地,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焊工就是一個又苦又累的活兒,不僅是學生不愿意學,家長就不想讓孩子吃這份苦”。目前招生工作已經成了職業教育中焊工專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王慧林所在的學校是全國創建較早的一批技工學校,是河北省重點技工學校,就是這樣一所學校的焊工專業,中職階段招生湊不齊一個班,學生只能插到其他專業的班級,高職階段勉強能湊齊一個班,但是生源質量和人數也不盡人意。
跟王慧林有同樣憂慮的還有安徽阜陽技師學院機電系的教師郭祥增。雖然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但他也深深感受到很多技術工種在招生時面臨的尷尬處境。“其實不僅僅是焊工,很多傳統技術工種這幾年都遭到了冷遇,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圍觀網紅,追趕潮流,像焊工、鉗工、汽車裝調工這種又苦又累、待遇一般的職業并沒有太多吸引力”。
高等教育的持續擴招也在壓縮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博士碩士滿街跑,高級技工難尋找”的順口溜不僅僅是一句笑談。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資深教師袁瑞仙介紹,目前整個職業教育行業依然面臨著招生難的壓力。“職業學校生源減少,招生困難,但是企業和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卻在不斷地提高”。
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顯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近千萬人。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李守鎮曾提到,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為40%,德國則高達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
而企業作為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龐大,在高達近千萬的技能人才缺口下,“技工荒”是令企業頭疼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以焊接工種為例,如今,雖然機械化焊接手段在行業內已經普及,甚至出現了通過設定軌跡完成焊接的焊接機器人,但中國建筑集團、中建鋼構的工作人員徐佳偉表示,機械化焊接手段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焊接工作,仰焊、氣保焊等焊接方法還是需要人工完成,機器焊接也很難進行戶外、多角度的作業,焊工人才的緊缺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中冶集團分公司中國一冶焊接培訓中心主任莫芝林介紹,焊工是中國一冶職工構成中的基礎工種,但焊工招工難的問題也成了困擾公司的一塊心病。“就拿湖北省來說吧,湖北的人口不少,工業基礎也不錯,但是目前在湖北省以焊接專業開班的中職院校一個都沒有,高職院校也僅僅只有兩家開設得起來,而且從職業院校焊接專業畢業的學生并不意味著肯定會從事這個行業,有很大一部分都畢業分流走了,這對企業招工來說無異于難上加難。”莫芝林表示,正是由于行業內新老交替出現的青黃不接的狀況,目前焊工的老齡化狀況比較嚴重,“一般來說,一個焊工的職業生涯在45歲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焊工對于視力和體力的要求比較高,如果這個行業注入的新鮮血液持續低迷,將不利于行業和社會的良性發展”。
然而,這種“青黃不接”不只是焊工行業的問題,幾乎是很多傳統技能工種的通病。“現在的年輕人,寧愿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掙每個月3500塊的工資,也不愿意到一線車間學門手藝,拿每個月5000塊的工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張學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鉗工,他感慨道,“現在社會上太缺乏實干精神了,所以國家在全社會倡導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年輕人樹立一種責任和擔當,告訴他們幸福生活不是混出來的,而是靠雙手創造的。”張學海說,他曾經帶過的第一批徒弟現在已經全部轉行了,轉干的轉干,下海的下海,接下來帶的一批又一批徒弟也在陸續離開。“當下,國內技能人才的培養和輸送越來越呈現出斷層的趨勢。”張學海說。
在今年第14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上,河北代表隊的焊工選手張鵬飛從初賽挺進決賽。此前,張鵬飛和他的隊友徐財每天在將近40度高溫的車間里苦練10個多小時,甚至有的時候干脆在車間里過夜。“我不想錯過任何一次機會,因為如果我不努力,我可能還是會回到家鄉,在一些沒有任何勞動保障的小鋼廠里打工掙錢”。張鵬飛在上職業院校學習焊接專業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原來技能也可以改變命運,現在22歲的他不僅靠著焊接技術打進國賽,還留在學校當上了老師。
中國航發集團的焊工吳錦波做的是航空發電機的焊接工作,他說,技能確實可以改變命運,但卻難以轉變社會的固有觀念。“在很多人眼里,焊工是一份不太‘體面’的工作,又苦又累還有一些職業危害,幾乎每一個焊工身上都帶著新傷或者舊疤”。吳錦波說,連他的家人都在勸他考慮考慮換一份工作。
“可是總得有人來做啊。”來自廣東的汽車裝調工歐陽健聰說出了吳錦波的心聲。今年剛剛21歲的歐陽健聰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汽車維修工職業而感到過自卑,“我覺得我們不僅要在制造技術、技能工藝上向一些發達國家學習,職業平等的社會觀念也應該跟上”。
曾經去過德國考察調研的張學海也表示,德國的制造業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在德國,技能人才受到全社會的尊崇,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收入也十分可觀。另外,德國的職業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兩個“平起平坐”的教育方向。
“這些年,中國一直在倡導工匠精神,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由低端加工轉向高端制造。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培養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的獲得感,轉變社會固化的思維和觀念。”張學海說,“但是不得不說,我們還有比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