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明

在云南,有一條軌道寬度只有1米的米軌鐵路——滇越鐵路。這條鐵路北起昆明,至越南河內,曾是我國西南地區一條貨運“大動脈”。然而由于其運量小、運速慢,隨著準軌鐵路甚至高鐵駛入云南,曾經的米軌鐵路逐漸喪失運輸功能,淪為“沉寂的工業遺產”。
百歲“活化石”,命運何處去?從思想解放到規范管理、從規劃研究到項目實施、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開發,2012年以來,百歲米軌逐漸走出一條工業遺產再利用之路。
隨著2014年底通車的蒙(自)河(口)線準軌鐵路開通,擁有110年歷史的滇越鐵路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鐵路“活化石”如何退而不休?
“由于運量小、速度慢,米軌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客貨運需要。”昆明鐵路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米軌軌道比1435毫米的準軌軌道要窄不少,而且關軌道和機車配件國內都已停產,米軌列車運營只能勉力維持。“貨運收入還抵不過維護費用,運輸安全風險也極大,米軌的運輸價值已經基本喪失。”該工作人員說。
而在曾經的“東方小香港”碧色寨,云南省第一家酒吧早已看不到蹤跡,當年的碧色寨建設指揮部,已經成為危房。
即便如此,碧色寨仍常常有游客前來游玩。“沿途實在太漂亮了,米軌停了可惜。”曾經在米軌擔任乘務員多年的李焱說。
米軌轉型,已迫在眉睫。
米軌轉型有著先天的優勢。它的修建,客觀上促進了整個云南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開放。在沿線地區,不少地方以鐵路直接命名,像429村,指的就是距離昆明429公里的一個村落。“在米軌沿線地區,一斤指的是一公斤,米軌沿線的居民很早就開始刷牙、愛喝紅酒。”李焱說。
在碧色寨,法國人當年栽種的百年香樟樹仍然枝繁葉茂。“鐵路東邊是法式建筑,西邊是中式、美式建筑,據統計,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有86處,其中有11處屬于國家級文物。”王雪松說,保存如此完好的近代工業建筑群遺址,在全國非常罕見。曾經的美孚石油公司舊址、云南最大的民族企業大通公司、唯一有完整主權的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的起點,都集中在碧色寨。
沿米軌鐵路一路南下,經過中國邊境城市河口后可以一直到達越南老街、海防。在河口越南街,來自越南的各式商品琳瑯滿目,早上河口邊防的升國旗儀式和開關瞬間,更是吸引了各路游客。
曾經徒步走過米軌全程的鐵路職工桂濤說,對徒步愛好者來說,米軌鐵路是一條絕佳的線路。
事實上,各方都已經著手對這一工業遺產進行保護。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專門成立了米軌開發辦公室,蒙自市也成立了旅游開發公司。
難題主要在于產權。雖然碧色寨已移交蒙自市管理,但不少建筑的產權仍然歸鐵路部門。米軌旅游開發離不開鐵路部門的維護管理,但要進行旅游開發,需要更多的制度體制創新,首要的便是產權要清晰,需要做出雙方都認可的資產評估。
雙方決定,先做米軌碧色寨到芷村這一段,以后條件成熟再把蒙自到河口的旅游線路也開發出來。
百年米軌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
2018年7月20日,隨著一列綠色涂裝的復古米軌客運列車停靠開遠火車站,開遠米軌再次恢復營運。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的新定位——開遠城市軌道公交。
“以前米軌主要作為鐵路沿線城市間的交通方式,由于速度慢,旅客流失嚴重。可作為市區內交通,米軌公交比起普通公交慢不了多少。”列車乘務員駱琪介紹,米軌公交列車如今在開遠站至大塔站區間11.61公里的線路上運行,每天開行4對,作為城市公交線路的有益補充,依托現有昆河米軌鐵路運行,既不占用城市公共道路,又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
闊別多年的米軌客運列車,如今以全新的公交化形式重回開遠市民的視線。不過,公交列車的功能遠不止運輸。“它不僅是我們市民的公交車,也是外地游客的旅游觀光列車,最初乘客以本地市民為主,如今已有不少是外地游客。”駱琪說。
“鐵路客運在開遠乃至整個滇南都有悠久的群眾基礎,希望未來也會成為開遠旅游的新名片。”開遠融和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米軌鐵路的功能轉化,將為米軌鐵路的保護開發提供經驗。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表示,隨著現代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昆河鐵路的傳統運營功能已經或將要被取代。開遠城市軌道公交列車的開行,滿足了游客和當地市民的期盼,為米軌鐵路城市段的保護性利用提供了示范。
實際上,與國內突飛猛進的高鐵建設相比,越南境內如今開行的依然是米軌鐵路。2017年12月,經中越雙方鐵路部門商定,中國開遠站至越南海防站間的米軌鐵路中亞國際貨運班列開行。截至今年8月份,中亞班列開行達630列,運送貨物24.5萬噸,成為我國與東南亞國家間互聯互通的通道。
事實上,在挖掘既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保護性開發,開遠并非首例。2015年5月,紅河州建水縣通過與鐵路部門合作,開發的建水古城觀光小火車旅游項目如今已成為紅河旅游的新名片,每年吸引著數十萬游客,米軌資源保護逐步實現了從封存走向開放。
“最好的保護就是開火車,開行列車是米軌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靈魂。”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米軌開發辦主任干事王福永表示,只有鐵路線路而無列車開行,就不算對米軌的保護。“但要讓開行的列車吸引游客,就必須激活鐵路沿線的文化資源;也只有吸引足夠多的游客,才能為米軌鐵路的活態保護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王福永說。
最成功的莫過于碧色寨。2014年以來,經過鐵路和沿線地方政府共同修繕,這座老站再次煥發活力。法式建筑群與滇東南紅土地的“混搭”格調,接連吸引不少電影在此取景,一時聲名鵲起,不少游客趁假期專門來此“打卡”。
隨著建水古城、碧色寨的成功,中越邊境小城河口也已啟動米軌旅游列車開發項目,曾經遠去的汽笛聲即將以嶄新姿態再度回歸公眾視野。
詩人于堅曾說,滇越鐵路天然有一種超凡氣質,在別的鐵路你永遠都是乘客,但滇越鐵路卻有可能使你成為一位詩人。在鐵路工作了41年的職工黃慶說:“我們重新坐上每小時行駛20公里的列車,在平穩的車廂里,透過車窗欣賞窗外的風景,猶如一首詩。這樣的感覺,在準軌鐵路上很難感受到。”
百年米軌,百年歷史。如今,米軌鐵路的功能正逐步向文化旅游轉型,近代鐵路工業遺產逐漸演變為鐵軌上流動的博物館,將為滇東南地區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范本。
除了在運營和旅游開發中保護昆河米軌鐵路,開展純粹公益的文物保護和收藏,也是保護和開發米軌鐵路的有益嘗試。
掩映著法國梧桐和香樟樹海的昆明火車北站廣場一側,一棟黃色的法式建筑依然耀眼。“每年有上萬人到云南鐵路博物館來參觀。”云南鐵路博物館主任干事孫小涵介紹,館內珍藏有多臺產自國內外的珍貴機車,收藏了云南米軌、寸軌、準軌3種鐵路的上萬件珍貴文物和文獻,濃縮了云南鐵路的百年歷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實際上,云南鐵路博物館建設之初,設計者就巧妙地將其歷史價值與使用價值結合,南館再現了百年滇越鐵路“云南府站”法式古典建筑,北館則為萃取高鐵旅客車站元素的現代建筑,兩館通過跨越昆河米軌鐵路起點站——昆明火車北站三股鐵道線的空中廊橋相連,將博物館與運營中的車站組成一個整體,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個“車站上的博物館、博物館中的車站”。獨特的建筑語匯,讓車站的運營活化了博物館的歷史,又以博物館的文物烘托出車站的文化底蘊。
即便在偏遠山區,對滇越鐵路重要標志性工程的保護也從未忽視。跨在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四岔河峽谷之間的滇越鐵路標志性工程——人字橋,歷經百年,依然以超凡脫俗的獨特美學價值贏得了世界聲譽。如今,人字橋上仍有貨運列車穿梭,鐵路維修人員定期對橋梁進行檢查和維護。盡管游客不多,但當地旅游部門依然修建了觀賞棧道。
如今重訪米軌,昔日沉寂的鐵路,以城市公交、文旅資源的新模樣“活”起來、延續下去。工業遺產,是風景,也是機遇;守得好風景,才能抓得住機遇。各地在創新工業遺產保護、開發與再利用模式的同時,也須牢記一個原則:如果沒找到合適的開發方式,那就先做好保護,靜待重煥生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