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郝林海
之前的兩期“好酒郝說”,講了產區與“風土”和葡萄酒追求多元與個性。有了這樣的鋪墊,若再加上讀者能有幾年飲葡萄酒的體會,則這一期就可以說說“好酒”這個話題了。到底什么是好的葡萄酒呢?雖然沒有國際統一的標準口味,但業界對怎樣才能生產出好的葡萄酒卻有大體一致的看法,歸納概括為三點。
一是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二是好葡萄酒是釀出來的;三是好葡萄酒是品出來的。
我曾經說過“葡萄酒,一言以蔽之,情與色。”“色者,光熱水土,本色,自然的東西,風土……”葡萄酒品質好或不好與原料有直接的關系,葡萄的成熟度,糖酸及其比例,單寧和酚類物質的含量等都決定了葡萄酒的品質。以中國為例,倘若某人說在江蘇、廣東、上海橫空出世了一個好葡萄酒產區,有一塊好葡萄園,有一個好酒莊,釀出了一款好葡萄酒,你大可以不相信,因為這些地方不可能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較大面積種出好的釀酒葡萄。這就像在中國西北沙漠種不出香蕉,在江南水鄉長不出冰山雪蓮一樣,不同生物生長、生存受不同環境、地理氣候等因素制約,大自然的法則,上帝的安排。更為重要得是,釀制好的葡萄酒須適時采收葡萄,及時發酵,就地陳釀,不宜長途運輸儲存果實和汁液,需依葡萄園風土和當年不同田塊葡萄狀態分罐細化處理,以釀造不同風格特色的葡萄酒。
如此,能否“種”出一款好葡萄酒,需依靠產區的自然環境、氣候、地理地質條件,由產區內不同葡萄園和地塊的不同品種及當年生長狀態決定的。

①耕耘這片土地
果實是基礎,好果實是好基礎。倘若只是有好的葡萄,卻沒有人用心去對待它,仍然不會釀出好的葡萄酒。這里講兩個小故事。2011年3月,在浙江省烏鎮,我向木心先生介紹一款葡萄酒的產區和葡萄園當年的情況、品種、采收的時機,酵母和橡木桶的選擇等,他聽后沉思片刻,拿著這瓶葡萄酒說:“這分明是一部作品。”
我還旁聽了一次有趣的談話,2015年12月,幾個葡萄酒界的人士品酒聚餐,我與法國勃艮第羅曼尼康帝酒莊聯合莊主奧貝爾·德維蘭先生面對面坐,我右側一位從英國來的先生不斷向德維蘭先生提問:“您的酒為什么這么貴?”德維蘭先生回答:“不知道,您應該去問賣給您酒的人。”英國人又問:“什么是最好的葡萄酒?”德維蘭先生回答:“每個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先生應問您自己。”英國人再問:“那么,如何釀出好的葡萄酒呢?”德維蘭先生曰:“懷著一顆謙卑的心。”
是的,好的葡萄酒猶如一部好的作品,釀酒師猶如寫作者,歸納體味各種素材才能釀出一瓶好酒。而作品好不好,葡萄酒好不好,每個人的理解和看法是不一樣的。況且,葡萄酒圈還有“好的酒”與“偉大的酒”之分,大概只有“懷著一顆謙卑的心”的人才能釀出“偉大的酒”。
葡萄酒就是一杯飲料,的確,它是一杯含酒精的飲品。但是,為什么世間那么多偉大不朽的人文遺產反復感嘆它、吟詠它,在《圣經》中,在《資本論》中,在唐詩宋詞中,多少仁人輕酌淺嘗,多少志士狂啜痛飲,“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至微醺,至酣暢,至酩酊。說到底,這杯飲料的背后有東西,這東西就是文化。
關于對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理解,在本專欄第二期中,我說了和而不同,多而不亂,五彩繽紛,百花齊放,弘揚個性,尊重自然,相互欣賞,品鑒細膩等觀點。

②葡萄熟了
這里,我想對喜歡葡萄酒的朋友談談自己品鑒葡萄酒的體會。每一款葡萄酒都是不同的,用心體會自己對它各種真實的感覺,如果能了解這款酒的產區、酒莊、品種、年份就更能幫助你去體會它。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好酒無語,全在飲者。風景就在那里,什么人看就是什么風景;風景就在那里,你有多少沉淀,風景里面就有多少東西。酒里有歲月,酒里有人生,酒里有情懷,酒里有自己,或細膩,或悠長,或復雜,還或是無味之味。品酒最忌模仿他人、模仿洋人、模仿專家,我們姑且認為他們都是真實的,而你無須鸚鵡學舌,張口“如天鵝絨般順滑”,閉口“散發著覆盆子和金雞樹那種精致的苦澀味道”。你不知道或從沒見過覆盆子,就別管它什么覆盆子的香氣,他有他覆盆子的優雅,你有你茉莉花的含蓄;他有他金雞樹的味道,你有你沙棗花的幽香。你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價值認可和生活經驗,尊重自己,欣賞自己,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這正是葡萄酒饋贈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價值。

③奧貝爾·德維蘭先生與郝林海先生

④寧夏張裕摩塞爾城堡莊園—酒窖桶儲區
鏈 接
木心,1927年生,原籍浙江。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年定居紐約。2006年返回烏鎮。2011年12月逝于桐鄉。
奧貝爾·德維蘭,1939年出生于法國雷恩。他是勃艮第產區最負盛名的羅曼尼·康帝酒莊的共有人與共同董事。奧貝爾·德維蘭早年學習文學與法律,后赴美國學習新聞學,在那里他開始對加州葡萄酒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