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學美國人》網站2018年9月11日
為什么在巴西的鐘表讀數往往不準,而在德國的鐘表讀數卻值得信任?在新西蘭色情業是合法的,而在新加坡嚼口香糖會招致嚴厲的處罰,如何解釋這其中的迥然不同呢?在新書《立規矩者,破規矩者》中,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Michele Gelfand試圖將諸如此類的現象歸結于一個變量:文化的“松緊度”。在這篇《科學美國人》網站的專欄文章中,心理學家Gelfand回答了編輯GarethCook就此提出的問題。
發表在《科學》雜志的橫跨33個社群的研究中,Gelfand所在的團隊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中,社會規范的強度也是不同的,這對人們的世界觀、環境和大腦有著深遠的影響。緊的文化對異常行為有著較低的容忍度,而松的文化則有著弱的規范和高的寬容度。這樣的差異在不同的國家,在一個國家不同的部分,乃至在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家庭中,都能觀察到。比如,Gelfand的研究發現,勞動階級有著比上層階級更緊的文化。
Gelfand提出的文化“松緊度”的理論希望找出這種差異背后隱藏的原因,即日本、德國、挪威、新加坡和巴基斯坦,這些文化“緊”的國家有什么共同點?荷蘭、巴西、希臘和新西蘭,這些文化“松”的國家有何共同點?Gelfand指出,遭受過許多威脅的國家往往文化比較“緊”。另外,流動性高、開放度高的國家往往文化比較“松”。那么,“緊”和“松”哪個更好呢?只能說,各有所長,“緊”文化更有秩序,更有自控力;“松”文化更有創造力,更少以自己的種族為中心。
Gelfand指出,這個理論框架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特朗普的崛起。當人們覺察到威脅的時候,不管這個威脅是真實的亦或是想象的,他們都會想要強規則和獨斷專行的領導者,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那么,假如這個威脅是真實的,文化的從緊就是一種適應性行為,但假如這個威脅是制造出來夸大的,那么,從緊可能就是破壞性的。關鍵在于,我們需要分辨出哪些是虛幻的威脅,哪些是真實的威脅,而這有的時候并不容易。
第二篇:《經濟學人》雜志2018年9月22日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當年,這封文藝范的辭職信爆紅網絡,其中的瀟灑情懷感染了萬千年輕人。現在,在互聯網商業和共享經濟的大潮中,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人們與工作的關系不再緊密,而是若即若離。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觀念,也在發生著劇烈的變遷。
這篇《經濟學人》的文章介紹了美國面臨的員工頻繁跳槽給企業帶來的高昂代價。在美國,員工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自動離職率達到17年以來的新高。2017年,蓋洛普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大約有一半的員工希望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今天,美國3.9%的失業率接近于五十年以來的新低,不過,似乎就因為工作好找,人們更容易跳槽。本文指出,這當中還有一些產業內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在招待服務行業,員工多是低工資低技能的年輕人。不過,把這種浮躁歸咎于本就尚未安定下來的年輕人身上,也是不太合理的。
本文指出,對雇主來說,高跳槽率不是好消息。波士頓咨詢集團的Nick South說,一定數量的人員流動給公司帶來新鮮血液,這不是壞事。但是,一年超過20%的跳槽率就可能引起混亂。即使是初級職位,替換員工也可能代價高昂,更不要說高技能型員工。2016年德勤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指出,每個離職員工的招聘成本加上損失的生產力達到12萬1千美元。
那么,公司如何留住員工呢?本文指出,一個明顯的答案是,付給比競爭對手更高的薪資。另一個方法是,讓員工相信,公司有著正面的社會影響。這種想法被稱為“包容性增長”,企業可以幫助到客戶和股東之外更廣泛的社會。據德勤的一項最新調查,有38%的公司發現,包容性增長的行動計劃可提升員工的參與,鼓勵員工留下,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本文還提到一篇學術論文,考察了人們在與同事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以及人們多大程度上遵守組織的語言風格。論文作者們對一家美國技術公司5年間1千萬封工作郵件的研究分析發現,對公司特有語言學習慢的新員工更有可能被解雇,在郵件中偏離企業文化的老員工更有可能跳槽。
第三篇:《哈佛商業評論》網站2018年9月
我們在上網購物的時候,提交個人信息以換取快捷方便甚至是免費的服務,這已經成為常態。人們犧牲隱私,換取現代生活方式。這并沒有讓大多數的人感到不快,但這后面潛藏著危機。這篇《哈佛商業評論》網站“重大思想”專欄的最新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本文作者Leslie K. John是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副教授,是美國營銷科學學會的青年學者,被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稱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之星。
我們看到,以用戶大數據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正在演變成為一種所謂的“監視經濟”。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這種經濟模式因此而變得更智能,更高效。互聯網公司將收集越來越多的數據,對人們的行為施加越來越多的干預。那么,這一切為什么會發生呢?本文作者作為一個行為科學家,研究了人們有的時候怎么會做出有違自己利益的事情。
本文指出,人們不擅長做隱私方面的決策,因為人類先天的許多偏見干擾了他們的判斷。第一是欠缺耐心,高估當下,低估未來;第二是稟賦效應,安于現狀,低估隱私的價值;第三是操控的幻覺,誤以為表面上的控制就是真正的控制;第四是信息披露的需求,公開個人信息也是人們進行社交的需要;第五是虛假的邊界感,線下人們容易把握信息分享的界限,但是在線上人們往往過度分享。
最后,本文指出,對“監視經濟”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隱私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這里面涉及到技術層面,也有社會和法律層面。一個關鍵的信條是,消費者應該知情,但是,在如此復雜的局面下要綜合考慮分享個人信息的好處和風險,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插文:所有的社會群體都有社會規范,這些社會規范是將社會成員聯系起來的粘結劑,它們帶給人身份感,幫助人們實現高水平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