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我國民間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保健諺語:“春捂秋凍,百病難碰。”時值秋季,天氣漸涼,老年人如何科學“秋凍”,才能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呢?
現代醫學表明:人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司令部”——下丘腦,它只有在接受氣溫變化的刺激下才會增強體溫的調節能力,使人體提高耐寒抗病功能,為適應寒冬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期的恒溫環境只能使人的冷適應能力下降。一旦受到強冷刺激,下丘腦就難以適應,進而使得人體抗病能力下降,抵擋不住致病菌的侵襲,容易引起傷風感冒,甚至支氣管炎、肺炎等秋冬季好發多發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老年人適當“秋凍”,不僅有助于安度嚴寒冬天,而且能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組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身體耐寒、抗病能力相對減弱,在轉寒季節更易得病或致舊病復發,而且不容易好轉。不過,這種耐寒能力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對冷環境的不斷適應加以提高。建議老年人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秋初開始進行合理的“秋凍”,不要過早、過度添衣保暖,讓身體有適當暴露于冷環境的機會,這樣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大腦神經可通過自身的調節,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而增加產熱量,從而有效提高機體對寒冷等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注意:老年人“秋凍”僅限于“未寒不忙添衣”,千萬不能盲目“秋凍”而著涼患病,應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和氣溫變化靈活掌握,使其逐漸適應。
除了適當“秋凍”外,身體條件允許的老年人還要從初秋開始進行其他的耐寒鍛煉。日常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養成用冷水洗手、洗臉等習慣,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也要堅持。由于這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一般老年人都能適應,并且效果顯著。如能再堅持每天用冷水擦拭身體則更好。特別是游泳,不僅耐寒保健效果優,還是保持堅強意志和加強自信心的一種好方法。但要注意:老年人秋泳時間不宜太長,應根據各自體質及水溫等情況適可而止。如到野外秋泳,一定要結伴同游或有家人陪伴,堅決杜絕單獨行動,以免發生意外無人照應。
若身體和天氣條件許可,老年人還應多到室外健走或進行其它力所能及的健身鍛煉。在行走和運動過程中,身體既可受到外界冷空氣的不斷刺激,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心肺、骨骼與代謝功能,還可提高免疫力和耐寒能力。機體代謝越旺盛,產熱量越多,也就越不怕冷:人躺著的代謝率最低,坐起來可提高12%,站著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劇烈活動時則可提高10倍。但要注意:劇烈活動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不宜選擇。
萬事皆有個度,“秋凍”也不例外。平時患有疾病,如心腦血管病、慢性腎病、胃腸疾病、哮喘、氣管炎、肺氣腫、風濕性關節炎等的老年朋友,不宜盲目進行御寒鍛煉,以防受涼患病或加重病情。特別是在冷空氣來襲的時候,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利平安度過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