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媛媛的媽媽端著一大盒“太妃糖”氣沖沖地坐在我面前。還沒等我開口,媛媛媽媽便著急說道:“西米老師,我要被媛媛氣死了,這孩子人小鬼大。她爸爸買了一大盒太妃糖放在茶幾下面,我們事先告訴她不許偷吃,要是少了一塊就知道是她吃的。結果您猜怎么著?今天我和她爸把糖盒拿出來才發現,盒子里只剩下一大堆空的太妃糖紙了。孩子跟我們說,其實糖她早就都吃完了,怕被我們發現,就把吃完的包裝紙原封不動的放回去了。您說這孩子氣人不氣人?”
我一邊覺得剛剛年滿5歲的媛媛“聰明機智”,一邊安慰媛媛媽媽。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看待孩子吃零食的問題呢?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叫零食?零食是除一日三餐以外進食的其它食物。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每天活動量非常大,在吃好“三餐”的基礎上增加“兩點”是非常必要的。三餐兩點是指每天三次正餐,中間兩次加餐。選對零食,是正餐外的必要營養補充。
首先,家長給孩子選擇的零食應該干凈衛生、營養價值高。而且要盡量挑選正餐不包含的食物品種,這樣才能做到營養全面,膳食均衡,如水果和能生吃的新鮮蔬菜(小黃瓜、圣女果等)。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非常有利于維持腸道健康,提高孩子免疫力,還可緩解便秘。奶類(酸奶、牛奶、奶酪)、大豆及其制品(豆漿、豆干)等可為孩子成長提供優質的蛋白質和鈣,促進孩子身體發育。堅果(花生、腰果、核桃等)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E,有益于孩子大腦發育。家長們還可以選擇谷類和薯類食物,例如全麥面包、麥片、紅薯等,同時應盡量鼓勵孩子多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
油炸、含糖過多、過咸的食物都不宜做零食,更不宜代替正餐。比如飲料、糖果、薯片、膨化食品、方便面、奶油夾心餅干、雪糕和街頭三無食品(烤羊肉串、烤面筋等)。經常食用油炸食物容易導致孩子超重,含糖過多的零食容易引起齲齒,含鹽高的零食會增加孩子成年期罹患高血壓的風險。
家長們應該幫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零食觀,告訴他們零食是可以食用的,零食是正餐的營養補充。選擇正確的零食,它就是“天使”;食用錯誤的零食,它就是“魔鬼”?!凹t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的兒歌相信小朋友們都很熟悉。建議家長們采用“紅綠燈零食法”幫孩子們記住零食的分類。前文中提到的那些不適宜做零食的食物,都可以歸為“紅燈零食”,而營養價值高的零食就可以歸為“綠燈零食”,這樣小朋友們就容易記憶了。
1.食用零食要有“量”的概念
零食雖然是對正餐的有益補充,但是進食量也要有限度。孩子每次食用零食的量應該以不影響其正餐飲食為標準,更不能出現零食“喧賓奪主”的情況。家長們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的口味和喜好,讓他們養成亂吃零食,少吃或者不吃正餐的壞習慣。當然,如果孩子的正餐進食量較多,可以減少零食的攝入量或者不吃零食。
2.食用零食的時間和次數選擇
孩子的零食進食時間,最好安排在兩餐之間。當家里的飯菜馬上準備好時,孩子即使餓了也不能食用零食了。此時,家長可想辦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待飯菜做好后,可以讓孩子更加美味地進食正餐。另外,晚上臨睡前的半小時,也不應該讓孩子食用零食,以免影響他們的腸胃和牙齒健康。在零食的食用次數上,每日不要超過3次。家長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數字,并且讓他們自己記錄吃零食的次數,相信孩子們對此是充滿熱情和興趣的。
3.食用零食的安全原則
孩子食用零食前要特別注意洗手,養成進食前講衛生的好習慣,并且要在吃完零食后漱口或者刷牙。家長在選擇零食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咀嚼特點和消化能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堅果類或者顆粒類零食有一定的危險性,年齡較小的幼兒,應在家長的看護下進食這類零食。切忌一邊玩耍說笑一邊進食,而且,孩子哭鬧時也不要給予這類零食。
4.家長以身作則創造“有益”零食環境
如果家長愛吃零食,尤其是不健康的零食,就很難要求孩子養成好的飲食習慣。要知道有什么樣子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如果您真的忍不住食用不健康零食,也請稍作回避,不要在孩子面前食用。如果讓孩子認為您是個“言行不一”的反面形象,那么您在培養孩子飲食習慣時,就會事倍功半了。另外,不要挑戰孩子的自制力。不健康的食物最好放在孩子不容易看到、拿到的位置。反過來,您可以將水果等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放到顯眼的位置,便于孩子選擇拿取。
5.保持好心態
如果孩子偶爾吃了一些糖或薯片,家長也沒必要為此大發雷霆。您應該告訴他們零食限量的規則,同時也可以借機宣講這類零食屬于“紅燈零食”,強調它們對身體健康的壞處,以后應該減少攝入。作為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拿承諾購買不健康的零食作為孩子良好表現的獎賞。因為,那會破壞自己辛辛苦苦在孩子心目中構建的正確零食觀。
和孩子一起正確吃零食,從這一刻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