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時民
之前去過一次湖南長沙,發現街上不少人的嘴巴里都在嚼檳榔。檳榔,不但是湖南人的消遣美食,海南、廣東等地區也盛行咀嚼檳榔。古時,凡是居住檳榔產地者,都十分喜歡嚼檳榔來治病防病。而外地人看到后,往往會譏笑:“嚼木頭渣滓。”
清朝滿族人入關以后,八旗功臣及漢人顯貴遍居京城,錦衣玉食,腸肥腦滿,為求健脾調中,預防宿食不消,于是大多愛嚼檳榔。清朝刑部尚書王士禎有詩云:“趨朝夜永未央渠,聽鼓應官有底忙。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端坐吃檳榔。”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化痰止咳、解酒排毒,還能讓人精神亢奮,能緩解疲勞。檳榔又有很好的驅蟲作用,用它煎液對蛔蟲、絳蟲、血吸蟲皆有作用,可以使蟲體神經系統麻痹。因此,南方地區很多人喜歡嚼檳榔,湖南人愛嚼檳榔更是全國聞名,很多人一天吃三兩到半斤之多。
但是,檳榔這種美味小吃也有對人體潛在的危害,尤其是大量進食檳榔會提升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檳榔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證明是一級致癌物,它含有大量的檳榔素、生物堿,其中生物堿會與口腔黏膜發生反應,使口腔黏膜纖維化,提高患癌的幾率。如果嚼檳榔的人喜歡喝酒、抽煙,則患癌幾率更高。有數據顯示,湖南省口腔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流行食檳榔的國家和地區中,口腔癌的發病率均較高。印度是消耗檳榔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口腔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接近60%的居民咀嚼檳榔,該國口腔癌的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口腔癌發病率為世界第三的所羅門島,居民咀嚼檳榔比例亦較高。除了檳榔本身含有致癌物,檳榔質地粗糙,咀嚼時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微小損傷和慢性刺激,長期、大量咀嚼則會引起慢性炎癥,增加口腔癌風險。
那么,既然檳榔有致癌風險,為何人們還會嚼之為樂呢?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嚼檳榔容易上癮,與香煙一樣,有的人明知香煙可能致癌,但是上了癮難以戒掉;二是傳統原因,據考證,早在東漢,學者楊孚就在《異物志》中記載了嶺南嚼食檳榔的習俗,提到檳榔可“下氣及宿食、白蟲,消谷”,有健胃、驅蟲的醫療功效。在湖南湘潭,婚喪嫁娶的回禮中一般都會有包檳榔,有時不嚼檳榔讓人覺得不合群;三是認識問題,很多人對檳榔致癌的說法不相信,認為是小題大做,更有甚者提出許多人吃了幾十年的檳榔并沒有患癌癥。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并不是說吃了檳榔一定患癌癥。就像吸煙,吸煙并不一定患癌癥,而是致癌的幾率會提高。
鑒于檳榔與癌癥的發生存在正比例關系,即吃得越頻繁、持續時間越長,患癌概率越高。因此,檳榔應少量食用,切不可把它當作消遣食品長期嚼食。口腔黏膜損傷者,最好別嚼檳榔,以免因此而誘發口腔癌。檳榔藥用,應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