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宇 李海 梁海燕
摘要 通過收集整理我國糜黍育成品種,進行不同生態條件鑒定篩選和試驗示范,劃分晉北地區糜黍優勢區域,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糜黍育成品種優化布局及生產和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糜黍;區域布局;問題;發展對策;晉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045-02
晉北地區位于晉北黃土高原,山地丘陵面積廣闊,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降水量少,十年九旱。特定的自然與地理條件決定了這些縣區的坡地、丘陵地和山區適宜種植谷子、黍子、豆類、麥類等各種小雜糧。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小雜糧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品種單一且混雜,加上市場、加工銷售等環節落后,不僅使小雜糧產業發展緩慢,也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晉北地區是山西省黍子生產的主產區,無論品種、產量還是種植面積均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東西兩山的十幾個縣區,區域特色優勢較為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黍子布局不盡合理、資金投入不足、生產標準低、經濟效益差、科技投入不足。同時品種更新工作滯后,種子質量得不到保證,良種化程度比較低;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產量和質量難以保證,嚴重制約黍子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近年來,通過對糜黍品種在各區縣的試驗示范及調查,明確各品種在晉北地區的適生區和優生區,適時提出晉北地區糜黍優勢品種的區域布局,以期為科研與生產提供依據。
1 糜黍優勢區域的劃分
通過對設在各主產縣、區的試驗點及生產示范基地連續3年的試驗鑒定,根據晉北資源狀況、氣候條件、生產水平和耕作制度,并結合歷年來積累的資料,根據各個品種對氣候、土壤的不同要求,按緯度、海拔高度及氣象因子,分成不同品種的適生區,在適生區內能生產優質豐產黍子土壤條件的示范點為優生區[1]。
針對黍子生長發育對生態條件的要求和種植特點以及黍子產品的不同需求,集中黍子育成品質及引進品種,特發展以下優勢區域。
1.1 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黍子生產區
該區域包括3個縣。靈丘縣山區面積占87.6%,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年平均降雨量420 mm,年平均氣溫6.9 ℃,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氣溫、濕度、無霜期等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地理特點是山多、坡多、溝多,南山地區無霜期較長,為160 d左右,北山、東山一般為125 d左右,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重點推廣種植品種為晉黍9號、晉黍7號、晉黍8號。
渾源縣境內地貌為南山北坡中間川,南山區面積占54%,北坡面積占29%。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424 mm(其中蒸發量大于降雨量),年平均氣溫6.9 ℃,無霜期山區為115 d左右。重點推廣種植品種為晉黍6號、晉黍8號、雁黍8號。
廣靈縣地形為半山半川,西高東低,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極端最高氣溫38.2 ℃,極端最低氣溫-34 ℃,年均氣溫7 ℃,無霜期130 d,降水量408.8 mm。重點推廣品種為晉黍8號、晉黍9號、雁黍11號。該區域內優質高產黍子品種覆蓋率達到60%,增產幅度達到5%~15%。
1.2 大同縣黍子生產區
大同縣位于大同盆地,總面積1 503 km2,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夏雨集中,秋短早霜,冬冷少雪,十年九旱。年降雨量391 mm,平均無霜期132 d。重點推廣種植品種為晉黍7號、晉黍8號、晉黍9號、雁黍8號、雁黍11號,該區域是大同市發展的黍子優質高產區域。近年來,隨著幾個大型黍子加工企業的投產,該區域黍子發展很快,表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優勢,應力爭使優勢開發區域內優良黍子品種覆蓋率達到80%,平均增產幅度達到10%以上,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
1.3 天鎮縣、新榮區、右玉縣黍子生產區
天鎮縣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山川間隔分布,年降雨量420 mm,無霜期120 d左右,重點推廣種植品種為晉黍8號、雁黍8號、雁黍11號。新榮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該區域光照充足,溫差大,年降水量400 mm,無霜期短,平均無霜期為110 d左右。重點推廣種植品種為晉黍8號、雁黍8號、晉黍9號。右玉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9 ℃,初霜期為9月上中旬,無霜期平均100 d,年降水量為420 mm。重點推廣種植品種為晉黍3號、晉黍6號。本區域以培育早熟黍子品種為主,結合加工生產。每年黍子優勢區域開發面積達到6.67萬hm2。力爭3年內使優勢開發區域內優質種黍覆蓋率達到40%,平均增產幅度均達到5%以上。
2 發展對策
2.1 大力發展黍子加工
根據區域內地形差異,科研工作者需要組織不同品種的試驗示范生產。該區域生產的黍子品種不僅可以作為蔬菜有效供給城鄉居民,而且可以為米酒釀造加工企業提供原料,同時也是黍子系列產品開發和深加工的基礎。
目前,黍子在市場上大多是鮮銷,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效益不穩。發展黍子加工,不僅可使產品增值,而且可降低市場風險。隨著黍子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原料需求潛力相當可觀[2]。黍子原值以3元/kg計算,加工成黍子面后增值約2倍以上,黍子加工增值帶來的是多方共贏的繁榮局面,加工企業、種植農戶及消費者均受益。
2.2 培育新品種,滿足多種需求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們營養保健意識逐步增強,市場上對黍子的需求日益增大,消費市場逐步細化,對黍子的需要呈現多樣化的要求。糜子作為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東北)需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的雜糧,應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這就需要黍子科研工作者及時調整育種目標,根據黍子消費市場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從黍子產業發展的角度開展多元化育種,培育多元化的品種,滿足市場發展變化的需求,從而促進黍子產業的豐產優質[3-4]。
2.3 培育黍子品牌
晉北黍子生產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生產的黍子質優、色澤鮮艷,加之污染小、無機物投入少,是標準的綠色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享有盛譽。在今后的發展中要進一步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產業化水平,培育名優品牌,才能穩定占有國內黍子銷售市場,并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
3 結語
黍子是栽培作物中最抗旱、耐旱的作物之一,這對于十年九旱、水資源短缺、山地丘陵面積占近80%的山西省而言是最適合的抗旱和救災作物,因而從發展旱作農業戰略上看具有不可取代性。生產成本的高低決定著市場競爭能力,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邊遠地區來說,不論自然條件和現實生產方式,還是勞動費用支出和生產成本等均具備比較優勢[5]。總之,要適時調整優勢品種及區域布局方案,有計劃地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并加以政策引導及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糜黍加工業,并通過優勢品種區域布局及產業化經營的形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入。
4 參考文獻
[1] 全國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全國農業資源區劃“十一五”規劃綱要[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1):1-6.
[2] 強小林.西藏小雜糧豆作物生產現狀與優勢區域布局研究[J].西藏科技,2008(7):15-20.
[3] 戴雙興.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與農業結構調整[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2):23-26.
[4] 謝俊奇.土地資源是農業資源與區劃工作的主要對象[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26(6):17-18.
[5] 劉猛,李順國,張新仕,等.河北省主要雜糧優勢區域布局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6):17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