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法 章其江
摘要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而言,生產過程安全是關鍵。本文分析了農產品源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生產者和政府2個層面提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措施,以期為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243-02
民以食為天,食以質為本,質以安為先。“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美好追求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非常重視,提出對食品安全要“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工作,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安心。”“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由此農產品安全源頭管理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多部門的齊抓共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了明顯的改觀,但問題依然較多。因此,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已成為現階段以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實現農村脫貧、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源頭管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農產品源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生產規模小而散,質量難保證
現階段,農業經營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規模普遍較小,仍以傳統的一家一戶生產模式為主,加上農民素質參差不齊,勢必影響農產品生產質量的提高,使生產質量難以保證[1]。
1.2 農藥、化肥濫用現象普遍存在
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農藥品種繁多,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藥用量也在逐漸加大。例如,在植物中濫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在畜禽養殖中濫用生長激素,在農產品加工中添加防腐劑、色素等。基于以上原因,食品中毒現象每年都有發生,而隱性中毒、慢性中毒更是無法統計,導致一些疾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1.3 重產量,輕質量
由于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的突破,農資供應充足,農產品產量有了巨大的增長。然而放心菜優質不優價,勢必影響無公害農產品及綠色農產品的推廣,挫傷生產者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積極性。此外,由于傳統農家肥、有機肥由于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用量大、成本高而急劇減少,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而施用化肥、農藥有助于提高產量,導致生產者產生以量取勝的思想,將高產作為生產目標,而忽視質量控制。
1.4 源頭監管盲區多
目前,對農產品銷售、加工環節的質量監管比較到位,而對生產過程(即源頭)的監管仍存在較多盲區。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例如監管工作面廣量大、監管力量薄弱、監管組織不健全、監管工作者責任心不強、監管技術落后、監管手段單一等。
2 對策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生產、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一系列環節,必須從生產過程這個源頭抓起,抓住了源頭就是抓住了質量安全的基礎[2]。
2.1 生產者層面的措施
2.1.1 選土。要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合理選擇種植土壤是第一道關。必須選擇有機質含量高、無污染的種植土壤,并遠離污染企業和其他污染源,同時要有優良的灌溉水源,且實行水旱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的菌量和害蟲量。
2.1.2 選種。優良品種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基礎,必須選擇優質、高產、抗病蟲的品種。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便于在后期生產過程中減少農藥的使用量[3]。
2.1.3 選肥選藥。化肥和農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證。在生產過程中應盡可能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并提倡肥料深施,以減少肥料流失,提高使用效率,減少肥料對土壤和周圍水體的污染。科學控制農藥用量與次數,做到對癥下藥,避免濫用農藥。使用高效低毒農藥或生物農藥,大力推廣物理防治法,采用色板、引誘燈等殺滅害蟲。嚴格執行用肥用藥安全間隙期[4]。
2.2 政府層面的措施
2.2.1 抓監管。源頭監管最難、最復雜,應把源頭監管作為農產品質量監管的重點,實施精細化監管,寓監管于服務中,并將監管工作貫穿于農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做到生產與監管并重。明確監管組織的職責,實施部門聯動協作,主動出擊,明確“誰主管,誰負責,強化屬地管理”,把農產品源頭質量安全監管列入基層政府和地方農業部門的績效考核范圍,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生產者的主體責任。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宣傳,使生產者明確法律后果[1]。在農產品進入市場前必須進行檢測,杜絕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
2.2.2 抓落實。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需加大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加強縣(區)、鎮、村3級專業監管隊伍建設,參照“河長制”“湖長制”,在農產品源頭管理中以村或自然村為單位探索建立“田長制”,使該項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配強、配足鎮、村級監管隊伍,保證經費,配足設備,落實待遇,將源頭監管工作主要由鎮、村來實施,將監管隊伍延伸到村級[2],充分調動和發揮村級監管人員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2.2.3 抓素質。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生產者素質是關鍵。農產品生產者,既要有精湛的種養業技術水平,也要有優秀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做到監管與自律相結合。特別是對種養大戶、農業種養業專業合作社成員要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專業技術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4],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加強技術輔導,提高從業者的綜合素質。
2.2.4 抓溯源。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大力推廣二維碼等溯源手段,建立產地質量證明和質量追溯制度,由易到難,由點到面,首先在種養大戶中實施,探索經驗,面上推廣,真正使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3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農業部關于做好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工作的通知[A/OL].[2018-03-25].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3646321983082171𝔴=spider&for;=pc.
[2] 高菊萍,白堂則.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研究與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7(10):9.
[3] 馬鴻健,柳平增,張耘凡,等.我國蔬菜供應鏈可追溯體系研究現狀[J].農業網絡信息,2014(4):52-55.
[4] 尹獻遠,黃巧玲,吳燕芳,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9):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