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 劉賽男 石峰 顧少巖 王玉玲
[摘要]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臨床特征以及治療策略。方法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該院收治的52例COPD合并T2MD患者作為觀察組進行研究,并選取同期同例數單純COPD患者為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急性期的發作次數、住院天數、治療費用以及呼吸衰竭發生率、真菌感染發生率、治療失敗率以及肺功能指標和血氣分析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以上各項指標均較對照組差,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OPD可引起T2DM等全身性疾病,而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障礙又導致肺功能受損,兩者合并,使患者的病情更為嚴重和復雜,但同時這兩種疾病又都是可防可控的,T2DM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水平,而COPD患者應強化自我管理,減少急性加重期發生率,定期檢測血尿糖,及時發現二病同發,并予以積極治療,從而改善預后。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糖尿病;臨床特征;治療策略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5(b)-001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和多發疾病,且多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并呈進行性發展,長期患病則會引起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心腦血管事件以及糖尿病等全身病變,死亡率及致殘率均較高[1]。2型糖尿病(T2DM)為我國中老年人群的高發疾病,患者大多會出現微血管病變,若累及肺部血管則造成肺部微循環障礙,進而導致肺損傷。當前,同時患有COPD和T2DM的患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且相互影響,使患者病情加重,痛苦加劇,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該文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COPD合并T2DM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及治療策略展開深入探討,以供臨床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治療的COPD合并T2DM患者52例納入該次研究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同例數未合并T2DM的COPD患者納入該次研究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符合由我國衛生部醫療服務標準專業委員會提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T2DM的診斷依據則參考《內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和分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23例;年齡最小者51歲,最大者88歲,平均(71.5±6.9)歲;COPD病史4~27年,平均(13.5±3.3)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21例;年齡最小者50歲,最大者87歲,平均(72.2±7.8)歲;COPD病史4~28年,平均(13.9±3.8)年。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支氣管哮喘、氣胸、胸腔積液、肺性腦病、肺栓塞、肺結核、肺炎以及心力衰竭等。兩組患者基本病例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統計學分析。
1.2 方法
①統計兩組患者每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發作次數、住院天數、治療費用以及呼吸衰竭發生率、真菌感染發生率及治療失敗率;②應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FEV1%、FEV1/FVC;③采集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測定氧分壓(PaO2)和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分析,血氣分析指標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呼吸衰竭、真菌感染等發生頻率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較對照組差,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表3。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2],我國40歲以上人群罹患COPD的比率已達8.2%,糖尿病及前期的發病比率也已達到9.7%,而高齡老人的患病率則趨于更高水平,兩病并發的患者與日俱增,且相互影響,病情嚴重。合并糖尿病的COPD患者其免疫力遭到嚴重破壞,極易引發感染,導致COPD進入急性加重期,持續的缺氧、感染以及酸中毒癥狀和臨床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又會加重糖尿病病情,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作用,加大了臨床治療的難度。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COPD合并T2DM患者的病情較之單純COPD患者更為復雜,預后更差,具體表現為:①患者持續處于高血糖狀態,其細胞吞噬功能被削弱,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同時低蛋白血癥又減少了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生成,使體液免疫力也同步下降,同時病原菌在高糖環境下更易滋生和繁殖,因而造成COPD合并T2DM患者急性加重期發作次數以及真菌感染率均較單純COPD組高,而且由于合并T2DM的患者細菌感染的種類更多且更為復雜[3]、革蘭陰性桿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增多,使得臨床治療更為困難,不僅需要應用碳青酶烯類抗生素,甚至需要應用價格高昂的卡泊芬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類藥物以及免疫制劑等,大大增加了該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經濟負擔。②合并T2DM的COPD患者其肺功能受損更為嚴重,呼吸衰竭以及治療失敗的發生率更高。究其主要原因為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微血管病變使患者肺功能受到損害。糖尿病患者肺動脈壁、肺泡上皮、肺泡毛細血管基底膜以及肺泡壁等明顯增厚[4],增加了氧氣彌散距離,同時又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及合成產生障礙,造成肺泡萎縮,進而使氣體交換面積縮小,為彌散功能障礙合并限制性通氣障礙,而單純COPD患者僅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因而當COPD合并T2DM時,其呼吸衰竭發生率及治療失敗率均較單純COPD組高,同時影響到該組患者的血氣分析,導致其PaO2血清含量降低、PaCO2含量升高。
針對以上現象,臨床應采取的治療策略有:①血糖控制及糖皮質激素的應用。由于高血糖對患者肺臟的不良影響,首先應進行血糖控制,當口服降糖藥無效時,應及早應用胰島素進行控制;其次為預防血糖過高,誘發或加重感染,可選用硫酸特布他林經霧化吸入,對于危重患者可給予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使肺功能迅速得已改善,降低臨床病死率。②抗感染藥物的應用。大部分的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發作的原因為感染,特別是當患者出現膿性痰液或需要機械通氣時,應及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由于合并T2MD的COPD患者病情較重、急性加重次數較多,抗生素反復、經常應用,體內病原菌已具有耐藥性,初期治療時應用與環丙沙星、四代頭孢菌素等,也可與氨基糖苷類聯合使用[5],一旦出現真菌感染,應及時予以卡泊芬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治療力度及療程要較單純COPD患者大和長。從而迅速控制感染,減少治療失敗率。③疾病預防。COPD 和T2DM均為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其中吸煙是引發COPD的主要因素之一[6],同時使血糖很難控制,加劇了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首先應該先行戒煙,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霧霾天氣盡量避免外出,必須外出時需佩戴專業防霾口罩;其次應預防呼吸道感染和細菌感染,及時接種流感及肺炎疫苗;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耐寒能力,并加強血糖監測,應用抗氧化及抗炎作用的他汀類藥物,預防急性加重期發作,有效改善預后,防止肺功能繼續惡化。
綜上所述,COPD可引起T2DM等全身性疾病,而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障礙又導致肺功能受損,兩者合并,使患者的病情更為嚴重和復雜,但同時這兩種疾病又都是可防可控的,T2DM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水平,而COPD患者應強化自我管理,減少急性加重期發生率,定期檢測血尿糖,及時發現二病同發,并予以積極治療,從而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高恒興,溫中梅,袁海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9):5668-5670.
[2] 崔家玉,謝曉慧.新指南中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藥物治療比較[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6(21):1897-1900.
[3] Glaser S, Kruger S, Merkel M,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and diabetes mellitus: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piration,2015,89(3):253-264.
[4] 馮慧萌,王麗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糖尿病126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7):11-12,14.
[5] 陳麗.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干預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5,21(4):685-687.
[6] 邱勤,文富強.布地奈德與糖皮質激素對老年AECOPD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對比研究[J].西部醫學,2016,28(4):479-482,486.
(收稿日期: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