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啟剛 李義 郎彥波
[摘要] 糖尿病足又稱糖尿病性足病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由于血管和周圍神經的病變,導致足部保護功能減退,或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生潰瘍和壞疽的病理變化。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種嚴重的并發癥,致殘率高,甚至是導致臨床死亡的重要原因,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承受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該文通過總結及歸納中醫外治療法在糖尿病足壞疽的治療,體現中醫外治療法運用在糖尿病足壞疽治療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糖尿病足慢性潰瘍隨著疾病譜的改變,逐漸成為發病率高,臨床后果嚴重的疾病,其治療主要是在整體治療、保證全身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并積極配合使用中醫外治療法,可有效控制創面感染,促進創面愈合,縮短治療周期。
[關鍵詞] 糖尿病足潰瘍;中醫外治;清創
[中圖分類號] R24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5(b)-0184-02
糖尿病足最早由Oakley在1956 年提出。1972 年Catterall將此定義為“由于糖尿病血管病變而使肢端缺血和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 合并感染的足”,此定義自提出以來就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可并沿用至今[1]。糖尿病病足潰瘍治療中可運用的中醫外治療法大致分為:中藥熏洗、中藥溻漬、中藥的祛腐生肌藥物療法、中藥的外敷等技術,臨床效果顯著,但在治療及臨床運用、選擇或前后交替使用上有一定的細微差別。糖尿病足又稱糖尿病性肢端壞疽、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變,屬于中醫“消渴”“脫疽”的疾病范疇,好發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見,主要表現為肢端疼痛、感染、潰瘍、壞疽[2]。
糖尿病足潰瘍的創面分為干性創面及濕性創面和混合性創面。大多數干性創面形成慢性感染或感染較輕,局部可見黑色結痂、滲出較少,或只見創面周圍皮膚伴有輕度紅腫,見于下肢缺血較重,ABI在0.4以下,彩超及下肢CTA可見一定量的側枝循環形成。濕性創面一般見于嚴重感染,局部滲出較多,膿液滋生,創面周圍腫脹較明顯,紅腫可能延及整足或半足,下肢一般供血尚可,ABI在0.6分以上,或可明顯觸及動脈搏動,彩超及下肢CTA顯示只有局限狹窄或動脈斑塊形成,對供血影響較小。
1 中藥熏洗法
中藥熏洗法是將藥物水煎為湯,用溫熱的藥湯熏蒸、淋洗皮膚或患處的治療方法。此療法通過藥物和溫度的共同作用,透過皮膚、黏膜,促使肌體腠理開泄、經脈調和、氣血通暢,以此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早在《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的記載”。
中藥熏洗在干性壞疽中應用時只考慮潰瘍面積較小,判斷潰瘍較表淺者,未延及骨骼及韌帶者。熏洗后每日行局部蠶食清創治療,直至創面腐肉及結痂消失,行中藥中藥的祛腐生肌藥物,促進創面生長。再次過程中創面如有重復感染,伴滲出增多,可重復進行中藥熏洗,熏洗后換藥,可1次/d。此時中藥的選擇以活血消堅、散結清熱為主。具體藥物如(丹參、生當歸、白芷、乳香、沒藥、皂刺、黃柏、苦參等)[3]。此時大多ABI較低,在熏洗藥液的溫度控制上要嚴格,溫度應低于或等于人體體溫,因下肢缺血較重,組織中氧含量低,水溫過高會加速下肢組織耗氧,在熏洗中出現下肢疼痛或疼痛加重。不利于創面生長及愈合。在創面蠶食清創中要耐心、細致盡量不觸碰健康組織,原則是減少疼痛,使創面床的準備時間縮短。
對于糖尿病足潰瘍是濕性的創面,評估下肢供血程度,ABI<0.4分的方法及方藥基本同上,對于ABI>0.4分的創面,感染、滲液明顯者,熏洗中藥的選擇主要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為主,具體藥物如(五味消毒飲加減或加味四黃散加減)。藥液的溫度以患者能夠主觀感覺接受為宜,熏洗后行清創換藥治療,此時清創酌情處理,ABI<0.6分應蠶食清創,觀察清創后效果,再行下一步計劃,ABI>0.6分,腐肉附著量較大者,建議可行鯨吞清創。感染明顯時熏洗清創后,建議常規無菌換藥,待創面逐漸顯現健康肉芽組織,再予祛腐生肌膏紗條(科室自制藥物)行創面貼敷治療,促進愈合。若腐肉微薄,滲液量不大時,清創影響創面床,此時仍可每日更換祛腐生肌膏紗條換藥,可促進創面愈合。
2 中藥溻漬治療
中藥溻漬治療是運用中藥湯劑淋洗、濕敷、泡浴對糖尿病足潰瘍創面的直接作用,從而起到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一種方法。該療法多用于四肢遠端的疾患,具有疏導腠理、通調血脈等作用。齊德之在《外科精義》中記載:“溻漬法,瘡瘍初生經一二日不退須用湯水淋射之。在四肢者,溻漬之”[4]。中藥溻漬治療在糖尿病足的應用中主要注意為,患者下肢缺血較重時,下垂下肢體位可能加重患肢疼痛,故當患者體位受限時建議選用中藥溻漬資料,藥液溫度及使用藥物基本與中藥熏洗相同。
3 祛腐生肌療法
運用中藥行祛腐生肌療法是中醫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特有治療方法,是任何西醫治療所無法比擬的。祛腐生肌如同字面,祛腐同時生肌,生肌同時又在祛腐。該科自制祛腐生肌膏及祛腐生肌膏紗條(主要藥物如下血竭、黃芪全蝎、蜈蚣、白芷、苦參、黃柏、生大黃、冰片等以白凡士林做基質)[5]。
祛腐生肌膏及其紗條的選擇時機大都在上述創面床準備完畢后,糖尿病足潰瘍的創面,雖經處理創面肉芽組織鮮活,仍是慢性感染的創面,雖需生肌長肉,但祛腐仍伴隨整個創面愈合過程始終。腐減才能生肌,生肌才能腐減,互相影響。祛腐生肌藥物使用時,如創面相對健康,建議暫不予熏洗及溻漬治療,換藥也可隔日或隔2 d,以免損傷肉芽組合,使創面能更快的生長,可明顯縮短病程。
4 中藥外敷療法
中藥外敷法是將新鮮中草藥切碎、搗爛或將中藥末加基質均勻調成糊狀,適量取用敷于患處或相應穴位的方法。此治療方法有疏通活絡、祛腐生肌、消腫鎮痛、清熱解毒、拔毒生新等作用,其所用藥物有丸、散、膏、丹、糊等劑型[4]。中藥外敷該科主要以四黃膏、西黃丸經調和后敷于創面的潰爛邊界線以下,涂于正常皮膚之上,每日更換,配合創面上述處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足的感染及潰爛向正常組織蔓延。盡可能的減小潰爛面積,挽救正常的組織,止痛、消腫等。盡可能地保留存活的肢體。
5 外科清創術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癰疽病諸候》曰:“發于足趾, 名曰脫疽。其狀赤黑, 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 急斬去之,活也;不斬者, 死矣”。對脫疽而言,自《黃帝內經》以來,歷代中醫外科名家均將清創截趾術作為治療脫疽的基本治療方法[1]。薛己《外科樞要·論脫疽》曰:“重者須當以腳刀轉解周,輕拽去之,則筋隨骨出,而毒則泄亦不痛,否則毒筋內斷,雖去而仍潰。”再次強調清創干預的重要性。顧世澄《瘍醫大全·論瘡瘍去腐肉法》云: “……方見新舊之肉,看其果腐爛者,用鉤摘定,輕手徐徐忍臭氣割之,切不可誤傷新肉,以致鮮血淋漓,切勿急驟,多加工夫,割取畢,上靈藥,外用膏貼,明日如有末盡之腐,仍照法去之。”詳盡描述了蠶食清創法的操作流程。
外科清創是糖尿病足外治是否成功的關鍵,何春紅等[6]用“蠶食法”祛除創面壞死組織,創面及時清創、擴創后結合中醫外用換藥等外治法,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常規清創法即一次性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療法。在干性壞疽中,清創需謹慎,如上述缺血較重的肢體,一般不宜采用,一次性清創可能會導致創面缺血壞死急性加重,更可能會造成局部創面感染加重。此時,蠶食清創法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減少對創面的刺激,避免血管痙攣,加重缺血。然而對于嚴重感染性、全身癥狀明顯的濕性壞疽,酌情行一次性徹底清創,并逐漸根據病情采用蠶食清創療法。治療時必須嚴格區分潰瘍及壞死的類型,靈活的選擇適合的清創方法,加之足夠的耐心、細心才可能會收到滿意的臨床療效,且不可拘泥于某一種清創療法。
[參考文獻]
[1] 鞠上,楊博華.中醫學對糖尿病足的認識及中醫特色外治法源流[J].中醫研究,2009,22(7):8-10.
[2] 韓珊珊,黃仕任,唐乾利.中醫外治糖尿病足潰瘍的研究進展[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1,23(5):384-387.
[3] 宋啟剛,李義,郎彥波,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法治療糖尿病足42例臨床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2):126-127.
[4] 李輝,金萌.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外治研究進展[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5,27(2):108-111.
[5] 郎彥波,李義,宋啟剛.超聲清創配合中藥貼敷治療糖尿病足濕性壞疽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8):1649-1651.
[6] 何春紅.中醫外治法在糖尿病足潰瘍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7):22-23.
(收稿日期:2018-02-26)